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3.2.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其实就是对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进行解读的过程,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的文化、不同时代的精神、不同的民族的心理作出恰当评价。——记知识,提能力把握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切入:(1)从了解作者创作倾向入手。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2)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善于把握文眼,寻找关键句、过渡句等。把握统摄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能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3)从分析艺术形象入手。包括作品所写客观事物的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作品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4)从分析作品语言入手。要披文而入,先透过语言外壳初步了解粗略的结构,然后再反复读至“入情”,从而了解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例1、(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春风林斤澜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选自《北京晚报》)1.【本节专题对应题目】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2.【本节专题对应题目】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解析文中前后两次写对南国春风的感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北国春风感情的变化,突出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转为怀念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类题目怎样答?1.利用文章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