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该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就有几处分散接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初中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回顾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恰如其分地评价SO2的功与过。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具备了如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的后继学习,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教学目标:对本课时我在教学中教学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办法。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获取信息,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得到SO2的性质,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体验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为本校(龙山中学)高一新生,原有的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气氛沉闷;针对这一情况,本节我选用以“酸雨”为背景,因为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希望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打破课堂沉闷的现状,并且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在前面的教学中,虽然他们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学生的思维仍不够严谨,探究能力还很差,虽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1教学过程多媒体引入,导入新课从酸雨的新闻,引出酸雨的危害,并展示被酸雨腐蚀前后的森林、花草、建筑等的对比图,让同学思考:什么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如何认识二氧化硫?怎么对酸雨的防治?使学生了解酸雨对我们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展示]事先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硫气体,让学生观察颜色、闻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对比氯气),并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得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板书]一、SO2的物理性质问题1:看课本课本88页的观察与思考请同学想想二氧化硫能否溶于水?如果能溶于水,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具体又如何?让同学设计实验来证明。对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果让他自己设计实验有点困难所以我让学生结合书本的观察与思考来探究这个问题我做了演示实验①教材中观察与思考的【实验1】②水加入到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矿泉水瓶中,矿泉水瓶瘪了。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并解释现象。继续追问:氯气溶于水时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结合SO2溶于水仅仅只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板书]二、SO2的化学性质联系CO2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CO3,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测SO2水溶液的酸碱性,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生成的是亚硫酸,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SO2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于此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个实验难度不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板书]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H2O反应:SO2+H2OH2SO3然后通过让学生加热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