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切诊〔脉诊〕第一页,共四十四页。目的要求:1.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诊的临床意义。2.掌握寸口诊法的概念、诊脉方法和脉象要素。3.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因素。4.掌握常见病脉的特征及其主病。5.熟习相兼脉的概念、主病、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6.了解妇人脉与小儿脉的特点及诊脉方法。重点难点:目的要求中的2、3、4项为重点内容。诊脉方法及脉象特征为学习难点。第二页,共四十四页。第一节脉诊概述概念: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健康或疾病区分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历史沿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早记载〔“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黄帝内经?--文字论述〔“……诊法常以平旦……〞〕;?难经?--独取寸口;?伤寒杂病论?――平脉辨证?脉经?――第一部脉学专书?濒湖脉学?、?诊家正眼?--唐宋后影响较大第三页,共四十四页。一、脉诊原理1.心是形成脉象的主要动力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根底3.脏腑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肺主气而朝百脉,脾运化乃气血之源,肝藏血且调节血量,肾藏精为元气之根……第四页,共四十四页。二、诊脉部位诊脉部位有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四种。〔一〕三部九候诊法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上人〔耳前动脉〕——候目、耳地〔两颊动脉〕——候口、齿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中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下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第五页,共四十四页。二、诊脉部位〔二〕三部诊法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蹊脉——候肾气多运用于寸口无脉或危重病人第六页,共四十四页。二、诊脉部位〔三〕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脉方法。第七页,共四十四页。〔三〕寸口诊法1、寸口部位: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腕后高骨内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再定寸、尺:关前为寸关后为尺第八页,共四十四页。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①寸口部为“脉之大会〞②寸口部脉气最明显③可反映宗气的盛衰④寸口处部为桡动脉且行径固定、脉位浅表,便于诊查3、寸口分候脏腑寸——心寸——肺左手关——肝右手关——脾尺——肾〔阴〕尺——肾〔阳〕第九页,共四十四页。三、诊脉方法〔一〕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最佳答案。〔二〕体位正坐、仰卧均可,寸口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三〕指法〔选指、布指、运指〕中指定关,三指平齐;指目按压,疏密适度;举按寻循,总按单按。〔四〕平息一是指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二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五〕五十动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每次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第十页,共四十四页。指目按脉举、按、寻三候第十一页,共四十四页。总按第十二页,共四十四页。单按第十三页,共四十四页。四、脉象要素:〔位、次、形、势〕1、脉位——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如浮/沉。2、至数——指脉搏的频率。如迟/数。3、脉长——指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如长/短。4、脉宽——指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小〔粗细〕。如洪/细。5、流利度——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如滑/涩。6、紧张度——指脉管的劲急或缓和程度。如弦、紧/缓。7、脉力——指脉搏的强弱。如虚/实。8、均匀度——①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②指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第十四页,共四十四页。第二节正常脉象一、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1、有胃:脉来沉着、和缓、流利。2、有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3、有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二、脉象的生理变异〔一〕个体因素影响性别、年龄、体质、脉位变异〔斜飞脉与反关脉〕。〔二〕外部因素情志、劳逸、饮食、季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昼夜、地理环境。第十六页,共四十四页。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近代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