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普通外科四病区肖西平第一页,共六十五页。PICC的定义•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第二页,共六十五页。PICC导管的特点•导管的材料为硅胶,柔软、弹性好。•是一条放射显影的导管,使用时,课通过放射影像学确认导管及其尖端的位置。•导管总长度通常为65cm,可根据个体及治疗需要预先进行裁剪。•导管上以厘米做的刻度标记使得修剪导管时既准确又容易。第三页,共六十五页。适应症•须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化疗•胃肠外营养〔PN〕•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家庭病床的病人•早产儿第四页,共六十五页。禁忌症•肘部静脉血管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乳腺癌术后患侧臂静脉第五页,共六十五页。PICC的优点•降低颈部和胸部插管的严重并发症,如血胸、气胸。•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保存外周静脉,作为远期治疗的血管通路•特别有助于高危和免疫抑制人群•感染发生率﹤3%•可由护士炒作操作•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慢性需长期输液者第六页,共六十五页。穿刺静脉的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第七页,共六十五页。贵要静脉PICC插管的首选•90%的PICC放置于此•直、粗、静脉瓣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第八页,共六十五页。肘正中静脉PICC插管的次选粗直,但个体差异较大,静脉瓣较多故应于静脉穿刺前确认定位理想情况下,肘正中静脉参加贵要静脉形成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第九页,共六十五页。头静脉PICC的末选前粗后细,且上下起伏,静脉瓣多,在锁骨下方汇入。第十页,共六十五页。导管尖端位置•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第十一页,共六十五页。穿刺点位置的选择•肘下两横指处进针第十二页,共六十五页。导管的选择•在输液流速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最小最细型号腔最少的PICC管道第十三页,共六十五页。影响PICC管道流速的因素•病人的情况•静脉壁的完整性•静脉系统的阻力•液体的渗透压•柱塞泵的压力•导管的长度和内径第十四页,共六十五页。穿刺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导管送置困难•导管异位•渗血、水肿•误伤动脉•拔导丝困难•心率失常•刺激神经第十五页,共六十五页。穿刺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一.送导管困难•病症:阻力感,无法送管,导管皱起或弯曲第十六页,共六十五页。原因1)选择的血管细小、静脉瓣较多、静脉疤痕、静脉硬化、分叉2)送管速度过快3)病人过度紧张4)体位不当第十七页,共六十五页。处理1)送管速度不宜过快2)选择粗直及静脉瓣少的血管进行穿刺3)尽量不在头静脉进行穿刺4)调整位置,嘱病人做握松拳动作,调整导丝或撤出5)一半推注生理盐水一边送管热敷第十八页,共六十五页。二.导管异位病症阻力感,病人不适,无法抽到回血第十九页,共六十五页。原因1)异常静脉解剖位置2)既往手术史或外伤史3)体位不当4)测量误差5)在头静脉穿刺第二十页,共六十五页。预防1)摆好病人体位后再穿刺2)阻挡颈内静脉法〔当送管达肩部时病人头偏向穿刺侧,下颌靠肩)3)准确测量,准确修剪,抽回血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五页。处理1)防止头静脉穿刺2)如果导管异位入颈静脉,可用5-10ml生理盐水快速冲管3)改变体位,给予时间,通过自然重力下降4)X-ray确认,重新定位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五页。三.渗血、水肿病症穿刺点渗血、剧痛、肿、麻木、刺痛、皮肤冷有斑纹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五页。原因1〕导入针型号过大,留置导管过细2〕穿刺不当或创伤性穿刺3〕选择血管不当4〕有出血倾向者5〕抗凝治疗的病人6〕穿刺部位活动过度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五页。预防1)用药史2)实验室结果3)熟练穿刺技术4)防止“钓鱼〞探针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五页。•处理•加压止血•防止过度活动•停服抗凝剂,必要时给予止血剂•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五页。四误伤动脉病症血液颜色,动脉血液回流,X-ray确认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五页。原因识别动脉失误,穿刺过深,误入动脉,过度探针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五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