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二、学情分析(1)内容分析: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然后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2)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已掌握小数的意义,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垫定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并为互助学习提供了可能。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1、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师: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击相对应的问题。)3、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先列式,教师板书列式4、教师根据所列算式点明课题,揭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5、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1)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组员的计算方法及为什么这样算得理由,教师巡视,看是否有竖式错误的,(3)教师指名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并阐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并讨论哪位同学是正确的(可以从小数的意义方面加以解释为什么数位对齐;或者还可以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加以解释数位对齐。(4)教师再次强调:数位对齐。6、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继续来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还有困难可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2)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他们组解决方案,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意见。(3)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4)教师边说边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形成正确的认识。7、探讨“试一试”(1)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独立计算。(2)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3)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说说化简后的结果和化简的依据。(设计意图:在4.75+3.4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于这点考虑,后面3个练习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加以生生间的合作学习。)8、总结和归纳师:大家通过合作探索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首先恭喜你们。在这段探索的历程中,大家回想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先小组交流,再整体归纳。添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