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湖与梁山泊的渊源朱珑长篇小说《水浒传》是源于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的事迹为原型创作而成的一部伟大作品,而这以前,较早记载水浒故事的是《大宋宣和遗事》。施耐庵著的《水浒传》,主要包括大聚义、受招安和征方腊三部分,最精彩的章节如武松打虎、张顺活捉黄文炳、阮氏三雄斗何涛等,至今都是坊间巷里人们津津乐道的段子。《水浒传》的故事虽发生在山东梁山,但小说中描述的“济州管下一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林冲见那八百里梁山泊。”再从作者施耐庵的出生地和生活在钱塘一带的经历,《水浒传》的地理背景多以水乡为主,根据近几年浙江水浒研究会会员的研究发现,浙江诸暨白塔湖与梁山泊有很深的渊源,或许白塔湖一带才是《水浒传》真正的原型地。一、《水浒传》的故事多发生在水岸地今存百回本的《水浒传》最早版本,是明代万历末年(一六一四年左右)杭州容与堂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书一百卷一百回,后署名为“钱塘施耐庵的本”。金圣叹把《水浒传》的前七十一回署名为施耐庵,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肯定了“伟大的作家施耐庵承担起这项历史使命,写成了《水浒传》。”对施耐庵推崇备至的刘建国先生:“施耐庵却以不足三千字的简单故事为轮廓写出了百万字的《水浒传》,其创造力之宏伟确实十分惊人。”据大量的学者考证,施耐庵是钱塘人,即今天的杭州人,他是元代后期活动于杭州书界的一个颇富文学才华的书会才人。他对钱塘以及周边地区非常熟悉。《水浒传》早期的名字叫《宋江》,后期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这当中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施耐庵创作《水浒传》,起初定名叫《江湖豪客传》,写完后给同生活在杭州,又听说是他学生的罗贯中看。罗贯中看完故事情节后,认为改《水浒传》较好,施耐庵一听有理,就更名为《水浒传》。“水浒”即“水边”的意思,含有“在野”的含义。《诗·大雅·緜》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诗·王风·葛藟》曰:“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尔雅·释丘》曰:“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唐代诗人李白在《丁都护歌》中曰:“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白塔湖流域的店口镇有一个自然村叫浒山(行政属朱家站村),“浒山”就是水岸边的山或水中的山。据浙江的葛许国先生在《白塔湖浒山与水浒文化》一文中介绍,白塔湖中心的“浒山”有上、下两座,又名“鳖山”和“龟山”,两山相距两百米,高不足百米,山上竹木较多。再翻开《水浒传》一书百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直接写到水边故事的,从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起,第十五回、十九回、三十三回、三十七回、三十八回、六十一回、七十七回、七十九回、八十回、九十四回等都涉及到。写岸地上(梁山泊周围)更是不计其数,如林冲、武松、李逵的故事,三打祝家庄等,这都得益于《水浒传》作者对钱塘周边地区的熟悉,如与萧山相邻的诸暨白塔湖一带,小说中也出现了类似情节。“且不说两路军马起程,再说柴进与燕青,自秀州槜李亭别了宋先锋,行至海盐县前,到海边趁船,使过越州,迤逦来到诸暨县,渡过渔浦,前到睦州界上。”这段文字中的“越州”就是绍兴,绍兴西南部毗邻的就是诸暨白塔湖一带店口和阮市。可见作者对这一带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二、梁山泊的原型或在白塔湖历史上山东确有梁山和梁山泊。北宋以前,梁山泊确是汪洋浩淼。梁山泊是梁山周围的水汇合诸水而成,因梁山正当其中,遂总名梁山泊。后来因山川地形的变化,梁山泊积水逐渐干涸变成陆地。而生在元末的钱塘施耐庵,到或没到过山东梁山,他眼前的梁山泊不再是“方圆八百里。”反过来,诸暨北部浦阳江白塔湖一带地理,却是施耐庵最熟悉的,他以此为素材,创作成《宋江》一书,即现在百回本《水浒传》一至七十一回的内容,这一点,浙江的林家骊先生在《<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之谜》一书中有详尽的叙述。再看白塔湖,山中有湖,湖里有山,湖畈星列,江河分割,丘陵隆耸,湖低堤横。昔日曾有沿湖四十八村,七十二河埠;万亩水面,三万六千亩田畈。《康熙诸暨县志》、《乾隆诸暨县志》、《国朝三修诸暨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