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授课人:朱晓晶授课时间:2016年10月27日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2、品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小品文的腾点,学习品析小品文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课件展示)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代许多仁者和智者的无限情思,他们把欣赏山水的乐趣凝于笔端,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生回顾有关诗句)。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一起走进南朝陶弘景的这篇山水小品。看看作者从山水中又得到了哪些志,哪些乐趣。(板书:作者、朝代)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在这一环节联系过去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简单的诗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解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这节课要求大家通过研读课文,体味文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目标的出示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2)指出文中的生字,划分朗读停顿。(课件展示)A、四字句两两停顿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学生再读。(4)学生个别比赛读。(生做适当点评)(5)学生再次齐读。(试着融入感情)朗读,也是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及停顿,同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五、小组活动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1)重点字词:(课件展示)交辉(交相辉映);时(季节);俱(全,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2)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课件展示)(3)带着想象再读课文。(课件展示)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注释,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找问题共同解决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老师一人讲解的效果要好。六、探究学习(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统领全文。(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明确:四季,晨昏。(4)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6)活动(课件展示)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这一环节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所以所设置的问题很关键。我所设置的问题连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让每一学生都能理解。这一活动以学生为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