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游子吟》的诗意,背诵《游子吟》。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读读词语:湿润恩情抚摸注视慈爱光辉沐浴报答铭记著名注意正音:前鼻音的字有“润、恩”,后鼻音的字有“情、光、铭、名”,“慈”是平舌音。二、精读训练1、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记着,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全写到一首诗里,那就是-----。想读读这首诗吗?2、诗的意思理解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古诗的意思就在课文中)3、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让我们走近课文去探寻!请小朋友们自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用直线划出来,好好地读一读。4、全班交流:(温馨提示:交流时能把你画的句子正确流利的读出来,你就是成功者;如果能说说你的感受,那你就更了不起了。)预设: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行动)(1)“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在这个句子中,“深”应该表示时间长的意思。(2)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的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3)所以,尽管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读这句)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读这句)(4)母亲边缝衣服边想什么呢?(生谈)点红省略号,母亲还会想什么呢?(5)小朋友,你们看,夜深人静,这位头发花白、双眼模糊的老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缝着„„看着此情此景,你心动了吗?你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吗?(6)、引读夜很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母亲直起身子捶了捶又酸又疼的腰背继续在油灯下——(生接读);夜更深了,周围一片寂静,母亲的额头已经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她捋起衣袖轻轻地擦了擦,依然在油灯下——(生接读);这一夜母亲几乎没有休息,就一直在油灯下——(生接读)B、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1)“忙”在字典中有两个意思(出示:①事情多,没空闲。比如,工作忙。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忙着干活。提问:句中的“忙着”的“忙”是什么意思?(2)练习造句,相互交流。①课件出示:忙着------谁忙着干什么?这一句比较简单。②课件出示:忙着------我们可以在“谁忙着干什么?”这一句前面加上“什么情况下”这样句子的意思就具体了。③课件出示:忙着------我们可以在第二句的后面再补上“忙得怎么样?”或者“是怎么忙的?”这样,句子的意思就更加具体了。(3)夜深了,母亲还忙着为孩子缝补衣裳,尽管双眼模糊了,身体困倦了,但她依旧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的恩情就锋在这密密的针脚里。C、她望着儿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语言)(1)出示“送别图”小朋友们能看图说说这送别的场面吗?(2)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的心牵动着母亲的心啊!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母亲的恩情是写在这朴实的话语中。(3)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眼睛不知不觉就湿润了,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5、总结: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请小朋友们再读读1~2自然段,感受一下母亲浓浓的情。6、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板书)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得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