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课件制作:张军制作时间:2013年12月24日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预习检查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袅袅(niǎo)招徕(lái)橘(jú)颂B.寒砧(zhēn)涔(qín)阳万应锭(dìng)C.窸窣(cuì)曙光(shǔ)迢(tiáo)远D.亭皋(hāo)言筌(quán)灼灼(zhuó)订正:B涔(cén)阳C窸窣(xīsū)D亭皋(gāo)A理清思路,把握层次:1、诗中“木叶”引出话题2、探寻多用“木叶”理由3、关键在“木”字:概念相同形象有别4、“木”的第一个特征:本身含有落叶因素5、“木”何以会有这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6、“木”的第二个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性7、“木叶”“树叶”一字千里引题本体小结预习检查2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思考:品读诗句,体会“木”与“树”的意味有何异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思考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品读诗句,说说“树叶”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思考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树叶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木叶品读诗句,再说说“落木”与“落叶”“黄叶”的意味有何不同?思考3: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归纳: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问题:“木叶”之与“树叶”只是一字之差,在概念上也相去无几,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这关系到的问题。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单个意向的传统审美习惯思乡,信使漂泊的游子凄切,悲凉忧愁,怅惘恩爱的夫妇鸿雁浮云寒蝉丁香菊花鸳鸯坚贞,高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课外扩展:柳仔细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填空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闺怨》唐王昌龄)B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唐李白)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D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田园乐》唐王维)柳树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丰富多姿,因此历代咏柳的诗、词不计其数,文人更常借柳寄托情意:因柳是温柔谦逊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之自勉自励,如();因受陶潜影响,柳也是后人向往的桃源所在,如();柳与“留”同音,因此折柳赠别也可以表达分别时留恋难舍之情,如();后来更以见柳兴起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