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和钝角》教学案例背景:《锐角和钝角》一课是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的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对角进行分类,使学生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片断:创造角(锐角、钝角、直角)师: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袋里有料袋里有,小棒,三角板、纸条和图钉。先听清要求:独立思考(你打算用什么材料来创造)师:同学们可以折、画、或者拼来创造你的角,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创造角。学生实践,教师巡视。(各组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这次创造角的活动中,两人合作创造完角后,在组内四人一个接一个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没有完成的,组内其他同学也跟着帮助他)反思:通过两人、四人的智慧,学生们想到了折角、做角、拼角、摆角、画角,又通过交流,共享,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了做、折、拼、摆、画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中合作,学生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合作,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带来的快乐。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获得的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合作带来的快乐。一、在民主、互动、宽松的氛围中,形成真正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课堂,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可以增进彼此间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二、达成“共同愿景”,形成合作学习的需要。合作学习的需要和有效性取决于学习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共同愿景”,即具有共同目标指向的愿望,以及个人具有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可能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就可以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每一次合作,教师需要事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教学目标包含着学习目标,并切实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真正具有合作性,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我需要与同学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产生新的灵感,使问题能够迎刃而解。三、合作前“独立思考”,提高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没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小组合作的欲望。学生心理初步有了想法,可能合作就会有意识地去进行,学生的合作能力也随之提高。四、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协调合作过程。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