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动词,击鼓)(战胜)(倒下)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取信于民××√作战的先决条件得民心的名言警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孟子曰:“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民心所向,就像是水向低处流一样,那磅礴的势头有谁能遏止呢?——选自《管子·牧民》。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4、唐代魏征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要知道什么叫“水能载舟,亦能溢舟”3.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4.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5.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攻打的最佳时机:彼竭我盈追击的最佳时机:辙乱旗靡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曹刿请见——爱国热情问战——政治远见参战——卓越才能论战——过人谋略鲁庄公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远谋鄙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我眼中的鲁庄公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总结: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课文剪裁得当,语言精炼,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家庭作业:•1、联系实际,从曹刿身上学到了什么?•2、扩写战争过程•3、背诵全文六、请试一试:据斜体字相应的成语: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三而竭——殚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