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1、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晏子使楚》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使楚》。二、预习检查1、《晏子春秋》简介(课件展示)。《晏子春秋》:记述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的散文作品。旧题晏婴撰,实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及遗闻轶事编辑而成。晏婴(?~公元前500)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俭力行,危言危行显名于诸侯。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215章,每章记述一事。其中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居多。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劝,发人自省,表现了一位国家重臣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此类篇章大多以记言为主,而略于记事。书中较富于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如如《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乞北郭骚米》、《晏子使楚》、《+楚王欲辱晏子》、《晏子布衣栈车而朝》等,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突出地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章末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语言质朴谨严,有不少警句格言。旧本以明代乌程闵氏刻本为佳。近人吴则虞编著的《晏子春秋集释》较为详备。2、字词处理: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坐,犯罪;盗,偷窃;赐,赏赐;诣,到……去曷,同“何”;席,座具;其,它;熙,同“嬉”,开玩笑;取病,自取其辱;焉,相当于“啦”。(课件展示)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坐,文中是“犯罪”,不同于今天的“坐下”。其实,文中的含义是“它的果实”,不同于今天的“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通假字: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熙”通“嬉”,开玩笑。词类活用: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擅长。三、朗读欣赏请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并趁此时机齐读全文。四、课文讲解(课件展示)1、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归纳明确:楚王对晏子的侮辱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针锋相对地反击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的结果圣人非所与熙也。楚王的结果寡人反取病焉2、讨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归纳明确: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3、总结全文。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五、拓展延伸1、魏晋时期文学家孔融小时候很聪明。有个傲慢的大官很瞧不起他,说:“小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你知道孔融是怎么回答的吗?2、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六、作业布置搜集机智、善辩、爱国的故事,准备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