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一、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血培养指征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C。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二、采血时机—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三、采血流程(一)消毒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三)注意事项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ml。四、运送要求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h内。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2.送检标本应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明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3.安全防护: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五、报告要求(一)紧急口头(电话)报告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立即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在最短时间内将结果向临床主管医生进行紧急口头(电话)报告。口头报告包含以下内容,并记录在案。(1)报告者全名(或工号);(2)报告的时间;(3)所联系医生的全名(或工号);(4)报告镜检结果并强调其紧急价值;(5)确认临床医生收到报告并复述结果。(二)最终结果(书面)报告(1)无菌生长(培养5天无需氧菌和厌氧菌生长);(2)阳性培养结果(最终鉴定结果最终药敏结果)。(三)其他报告和记录1.标本被拒收时,需即刻通知临床立即重新采血,并记录在案。2.最终结果与紧急口头报告结果不符,需要变更时,需立即通知临床,同时必须在书面报告上提供正确的结果,注明变更的内容。3.其他需临床注意的事项的记录,如:采血量不足、标本转运时间过长标本采集份数不够等二、痰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一、采集目的一般可用于普通细菌、分枝杆菌、真菌和军团菌的涂片或培养检测,经气管穿刺吸引物可用于厌氧菌的检测。二、一般原则1.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2.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3.对于普通细菌性肺炎,痰标本送检每天1次连续2〜3天。不建议24h内多次采样送检,除非痰液外观性状出现改变。4.怀疑分枝杆菌感染者应连续收集3天清晨痰液送检。三、采集方法(一)自然咳痰法与雾化导痰法1.用物准备:无菌容器(盒)、生理盐水(250ml或500ml)、化验单。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3.无痰或痰量极少者可用3%〜5%氯化钠溶液5ml雾化吸入约5min后留取痰液。4.如有可能,应在医护人员直视下留取清晨第二口痰。嘱咐患者留取前摘去牙托,清洁口腔如刷牙后反复用生理盐水漱口;深吸气后用力自气管深部咳出痰液,置无菌容器内。应尽可能防止唾液及鼻咽部分泌物混入样品,不应用纸巾包裹痰液。(二)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