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极糊管理制度1.1.目的1.1为加强电极糊管理,防止因电极糊管理不善引发各种电极事故,特制定本制度。1.2.适用范围2.1本制度适用于电极糊的验收、储存、测量、添加全过程。1.3.管理要求1.3.1.验收3.1.1电极糊到厂后工艺工程师3小时内组织验收,电极糊各指标必须符合质量要求。3.1.2进厂的电极糊必须等分析结果出来报生产总监审批之后方可按正常程序进行使用。1.3.2.储存3.2.1袋装电极糊必须人工堆放整齐,严禁用铲车传堆,以防铲破外袋将编织袋纤维混入。3.2.2电极糊库房必须保持干净整洁、无灰尘、无杂物,每班由电极糊添加人员进行打扫,若袋装电极糊表面有灰尘时须用少量水进行冲洗。3.2.3露天存放的电极糊堆放的地面必须清理干净,表面用油布等遮盖,以防灰尘、杂物进入。3.2.4电极糊仓库门窗必须完好,窗户严禁开启。高温季节窗帘必须关好,防止阳光照射增加室内温度致使电极糊粘连。325设置于电极糊仓库内的水冷空调当其环境温度高于35弋时开启,低于24°C时关闭。3.2.6电石炉五楼电极糊堆放处必须保持干净整洁、无灰尘。其卫生由电极糊添加人员每班负责打扫且地面需洒水。喷洒水的水管总阀门平时须关闭,用时由巡检人员负责开启监控使用。3.2.7转运至电石炉五楼的电极糊堆放必须整齐,各炉储存量每天应不少于300袋。电极糊添加完毕后必须用油布盖好,各加电极糊的进口须用盖板盖好。1.3.3.测量3.3.1电极糊柱高度必须保证在导电接触元件以上3.8〜4.5米3.3.2巡检人员每班必须分四次对电极糊柱高度进行测量并检查是否有棚糊、架空等现象,发现问题须及时向岗位班长报告并做出正确的处理(用长竹竿插或吊电极糊块砸等),检查处理完后做好记录。3.4添加3.4.1巡检人员测量完毕,当发现电极糊柱高度偏低时须及时通知电极糊添加人员对对应的电极进行加糊,并告之其添加量。3.4.2电极糊添加人员接到通知后必须迅速对需添加的电极按添加量进行添加电极糊,并将实际添加量的数据报中控工做好记录。3.4.3添加电极糊时应缓慢均匀,严禁整袋倾倒。3.4.4电极糊添加完毕后巡检人员必须再次测量电极糊高度,防止棚住或架空。3.5整个电极糊的收货、保管、添加及测量高度全过程实行三级管理制。即由巡检人员按要求进行一级检查,岗位班长每班进行两次的二级检查,工段负责每天最低一次的三级检查。1.4.其他本制度由电石工区进行解释、考核,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2.电极焙烧及相关要点电极是电石炉的心脏,只有充分地了解电极的组件,才能更好的控制、操作及保护好电极,才能更好的完成生产任务。电极好比人的身体,电极壳是躯干、电极糊好比营养、那么电流就是精神,只有控制好这三样,才能更好的把电极保护好。2.1.电极壳2.1.1.特点电极壳是自焙电极的关键部分。电极壳的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否安全、连续、稳定运行,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25.5MVA密闭型电石炉自焙电极是以①1250mm电极壳为铠装,进行电极的自焙。在电极焙烧过程中,电极壳不仅使电极成型而且还兼起导电作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钢质材料的导电系数大以及在导电过程中的集肤效应,电极壳中通过的电流为总电流的80%左右)因此,电极壳在电石生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器件。电极壳的构成是有均匀的12片3mm的筋板;12片2mm的弧形板和12跟①18mm厚的圆钢,经过裁剪、冲压、折弯、缝焊而成。2.1.2.电极壳的导电特性⑴外壳有效导电截面积约1250x3.14x2=7850mm2(2)外筋板有效导电截面积大约30x7x12=2520mm2⑶内筋板有效导电截面积约185x2x12=4440mm2⑷圆钢有效导电截面积约81x3.14x12=3052mm2电极壳的有效导电截面积=17862mm2钢材的电流密度为2.2~2.4A/2故电极壳的有效导电截面积可承受的电流为39296~42869A与《埃肯手册》中所提到的:在电极焙烧初期为防止电极壳烧损,操作电流应控制在40000A以内基本相符。2.1.3.电极壳的物理特性由于电极壳为钢质材料制成,故其物理特性与钢材相符,据查找相关钢材特性为:密度7.86g/cm3;软化点450〜550°C;熔点1535°C;沸点2750C2.1.4.电极壳外筋板最大可输入电流接触元件夹紧外筋片面的有效长度约为435mm,夹电极壳外筋板厚度约为7血电极壳外筋板可输入的最大电流为S=43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