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德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渗透于我们的音乐教学之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小学的音乐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音乐教师需要挖掘教材之中的德育因素,找出结合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动听的音乐旋律,明快的音乐节奏,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丰富和拓展音乐的教育使命,构建学生全面、和谐、完整的人格。【关键词】德育教育准备感受课型手段过程评价形象【正文】一、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准备之中教学的准备作为课堂教学先决要素,同时也影响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作为教师需要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作好必要的教学准备。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多么幸福》、《我们要雷锋式的好少年》、《国旗国旗我爱你》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小小花伞》、《金扁担》、《看龙船》等歌曲,应该被认为是德育教育的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例如:歌曲《小小花伞》表现了畲族小妹和汉族小弟上学路上的愉快心情和互相关心爱护的品质。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表现这样的情景外,还可以联系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大团结,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美丽的花伞,团结的花”的更深更广的含义。而人音版四年级教材的欣赏乐曲《红旗颂》,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管弦乐曲,这首乐曲创作于1965年,一直是大型的音乐会或庆祝活动的必演曲目。它在结构上是属于交响诗体裁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这种结构加强了乐曲的诚挚的感情,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给人一种大气而坚定的感觉。乐曲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声音,激昂的情绪来体会和表达中国人民推翻封建统治,当家作主的无比激动和喜悦心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当然除了对教材的分析外,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红旗颂》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此外我还查找了近十张关于开国大典的老照片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因此,教师作好每一项的课前准备,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发挥出每堂课更大的德育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把德育教育渗透于音乐感受之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教唱歌曲《看龙船》这首歌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音调、高昂的情绪和明快的速度演唱就能激发学生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音乐也是感觉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