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第8踝《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讲述从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概况,从而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教学目标与核心盍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坏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坏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变化特征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2敎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右图是三教合一图,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一。大家思考一下,汉唐时期備学、道教与佛教是如何发展的?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成就还有哪些其它表现?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讲授新课】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汉代儒学地位如何?原因何在?自主学习地位: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呈现繁盛之势。原因:汉武帝“吳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状况?除了儒学、道教与佛教之外,玄学是如何形成的?自主学习(1)儒学: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道教与佛教: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3)玄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3三武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隋唐时期三教发展的状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佛教的盛行又引发什么后果?自主学习(1)隋朝: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3)反佛与灭佛: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人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这一时期,不断有人出来反佛。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岀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图片情境范缜与《神灭论》形神之辩南北朝时期•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