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断句训练”教案老湾回族乡中心学校边爱蓉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律和断句技巧。2、培养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材料的大意,能正确给文言文语句断句。3、通过有梯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积累一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技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课题。二、趣味断句据说从前有一个老头,他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小儿子老头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例①: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女婿和后妻各执一辞,一时争执不下。女婿看后,就有了主意,你认为他是怎样断句的1、你以女婿的身份试着帮他断一断: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2、后妻看后大呼冤枉,她又会怎样断了。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小结: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这虽是一个笑话故事,但我们可以看出断句的作用真的很大,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就迥然不同,相差甚远了。所以,我们真的不能小看断句。那么,什么是断句呢?三、关于文言文断句。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我国古典书籍上本无标点符号,古人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这种“句”往往比现在语法所讲的“句”短。对于我们今天来讲断句就是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给文言语句增添标点符号(或是按规定标示出停顿的地方)。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四、断句的基本方法。(一)基本方法:读文段、想大意。不管给我们什么文段,第一步就是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凭语感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句。例②: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①有老父②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①俄:不久②老父(fǔ):老人)1、请学生概括文段中有哪些人物、故事梗概。概括:这段是一记叙性文段。人物:执长干的人、老者。事件:说的是有个人执长竿如何进城。2、理解文意,再让学生断句。学生根据断后的句子朗读。(教师出示正确答案)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教师小结:除了根据文意给课文断句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二)、分析例句,探究方法。例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其实,在阅读文言文语段的过程中,要注意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上面的语段中我们只要找出小鸟、人、明月、桂影、风等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读通了小结归纳方法之二:找名词、看代词。(三)、先来读读课文中的几个例句,看看有什么特点?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些句末的虚词“也”、“乎”、“哉”都起着收束全句的作用。常放在句尾的语气词还有:“者”、“矣”、“焉”、“乎”、“与(欤)”、“耶”、“耳”等。其实,文言文中放在句首的单音节发语词词还有:(结合课文列举范例)夫、惟、盖、凡、窃、敬、请、苟、若、岂等还有一些放在句首的复音节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如: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向、然而、然则等。另外,有一些表时间的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句末的一些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小结归纳方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