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洪碩峰1997年7月一、話說前緣台灣古時候曾被叫做蓬萊仙島,是個被懷疑、幻想是出產或盛產神仙的地方。所謂「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是也。可惜,據我五十年來的了解,考察探索,翻閱史料,簡直令我失望,台圓、台員,「埋冤」也者。神仙傳說、神仙觀念或許有之,至於盛產神仙,乃至知道有丹道學術,而神仙乃由人起修,神仙是人創造,均從無概念,何況待其神仙道教文化之流行風傳?迨至一九四七年以後,由於種種因素,大陸人才薈萃來台,丹道學術于焉開始出現。民國五、六十年代,是台灣丹道人才最鼎盛,文化最普及的年代。當時以蕭天石先生之自由出版社大量翻印丹經,宋今人先生之真善美出版社創刊《仙學》雜誌,並集合同道成立仙學中心,極力提倡推廣。仙道前輩中,袁介圭先生由於系出上海仙學院陳攖寧先生之嫡傳,成為眾家之師,林一民先生得自虛雲老和尚師兄古月和尚及南宗南石老人真傳,方毅先生(針石子)、王贊斌、簡建德、徐伯英、葛長耀等人,一時多少英傑。李樂俅、朱士箴且到處訪道,將台灣有知名度之修道者逐一叩訪,並集結為《訪道語錄》一大巨冊,為台灣仙道史預留珍貴記錄及史料。二、也是前緣年少時,由於喜悅武術技擊的可以亦儒亦俠、救世、醒世、治世、濟弱扶傾,以及對中國古典俠義章回小說及歷史、文學之偏好,從國小起,即以一知半解、囫圇吞棗、揣測意義方式,閱讀身邊可能接觸之各種書冊。初中時,更以喝鹽水療飢果腹的方式,將飯錢投資於武俠、俠情、歷史章回小說中。高中時,搜購所有武術、氣功秘笈,其中《練氣行功秘訣》、《少林武功全書》、《西螺七崁藥方集》、《因是子靜坐法》、《伍柳仙宗》(分冊)、《七真繪圖史傳》、《綠野仙蹤》、《神仙傳》、《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等等書籍,對我啟蒙影響很大。乃將各種吐納運氣導引技巧配合套入陳泮嶺先生之太極拳、虎尾二哥之白鶴拳及其他拳套,最得意之傑作乃運用於《易筋經》、改編《易筋經》。惜乎因參加大學聯招,由文科轉組報考醫學院,因苦讀而中斷,無暇苦練。大學起由於社團林立,佛教社團提供免費佛書,屢常順手攜回翻看,初期相當排拒,後來竟至痴迷,曾得當時多位高明居士及「名」僧之讚美。大二時有位香港來的氣功大師金先生,告訴我學佛不如學仙生動高妙,雙方曾討論頗為深入。得其先容介紹我到中興新村時任農林廳視察之林一民先生,並從學丹道靜功。林先生當時認為太遠而不便,再轉介紹時任職於台中市政府建設局技正之袁介圭先生。袁先生當時已準備退休,在台沒有家室,除上班外,也不參加應酬,每天下班後,大多待在台中公園邊精武路市府小宿舍內,不怕我隨時前往打擾。退休前,搬到進德路,《中華仙學》就是在這段時間內編集。袁先生對我背書的能力及他交付的小差事的工作效率,認為真誠與滿意。從習仙道始自林一民先生,但跟隨袁介圭先生後,從如何讀經,如何分宗分派、仙道歷史,功夫之理論、層次火候,如何採、溫、封;頓漸、上中下乘丹法,乃至仙道、道家、道教、神仙家的人生觀、社會觀、宇宙觀、人格風範、思想觀念,始為之徹悟。仙道學術基礎,從茲築基。至思與之齊,無怨無尤,終身不悔。由於袁先生之「功」高望重,很自然地我也較容易接近當時的許多前輩。藉袁先生之指導傳授,大學除學校專業科目外,當時自由、真善美、新文豐等出版社所出版之道書,大多努力瀏覽過。三、希望期待三十年來,孜孜不倦,清苦自勵,從不間斷研讀、實驗,百折不撓,並將所學所知,結合中、西身心醫學、營養、衛生、環境,哲學、科學,綜合整理,以為個人自修的規範。二十年前,偶而也隨機將自己實驗心得,試之於同修同道,由於自知學術功夫粗淺,經驗有限,加上謹記袁先生許多警誡與承諾,所敢公開之口訣方法,也大都侷限於築基以下為範圍,築基以上則另立術語,避免因誤會而驚世駭俗或自誤誤人。三十年來的不斷研習,親身實驗,不能說沒有什麼心得與感慨,雖然仍不敢妄自尊大,但也從不妄自菲薄。蓋這種至玄至秘的學術,自古以來絕不外傳,外國人不可能學到,華人中,大陸自中共統治以來,尤以文革以後,連香港及其他地區也鮮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