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总结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总结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春秋五霸。2.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3.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4.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的表现: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二)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目的:富国强兵。3.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4.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③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3.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4.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5.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6.整理六经;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二)老子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3.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4.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三、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1.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阶层崛起。2.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3.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二)百家争鸣的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三)各家的主张:1.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2.道家的代表是庄子,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3.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4.法家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5.研究逻辑学的名家。6.探讨军事理论的兵家。7.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阴阳家。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康乾盛世”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试以全球史观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400字)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指出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依据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必须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而且不少于300―400字。“观点”,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康乾盛世时期西方正在实现社会转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所谓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中西对比进行论述即可。3.阅读材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