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的改编和演出——以《雷雨(节选)》为例【专题解释】《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课本剧的改编和演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戏剧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也能丰富对人生、社会、历史的认识。戏剧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人生百态的高度浓缩,具有情境性,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进入戏剧角色,获得深刻思想及道德体验。剧本语言唱词、思想感情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基于此,本次教学设计以《雷雨(节选)》为蓝本,引导学生在“读、编、排、演、评”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戏剧的文体特征和经典剧作的永恒魅力。【学习准备】1.欣赏与《雷雨(节选)》相关的影视作品和话剧作品。2.学生分组:全班分为三、四个演出小组。3.复印教师教学用书P81-90《<雷雨>演出资料选编》供学生研读参考。【教学过程】1/7在你看电影、电视、话剧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某一天自己也可以登上舞台,给大家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表演技能?今天我们想通过课本剧的改编和演出,给大家一个机会做尝试,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首先了解一下课本剧——课本剧是戏剧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要求我们用所学到的戏剧知识来改编课文、组织表演。课本剧的改编要力求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所以我们在改编之前要再次研读《雷雨(节选)》剧本,确定好改编、演出的具体内容。任务一:研读剧本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如果有困难,则老师提供必要的材料辅助。1.梳理剧本情节和剧中人物关系。学生结合注释和阅读来梳理。2.辨明戏剧矛盾冲突。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这些矛盾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不同阶层的冲突,利益与情感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劳资冲突。3.确定目标人物与情节。2/7(1)学生细读文本,分析剧中人物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探究潜台词的丰富内涵。(2)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台词内涵,进而确定要改编的目标人物与相关情节。(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对相关台词,在声音中感受台词之美。任务二:“台本”创作1.观看《雷雨》影视资料的相关片段,感受舞台呈现与文字呈现的不同。小组讨论:①人物的舞台语言和动作的呈现方式与剧本有何不同?比如:“(看她不走)”在舞台上如何表现?②如何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解决服装、布景、道具等问题?2.台本创作.经典作品能否改编?如何改编?①比较1978年版与1988年版《雷雨》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的不同之处,讨论二者的不同效果。材料展示——1978年版: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3/7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1988年版: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着鲁妈)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②比较比较影视作品中的“烧支票”和原文的“撕支票”细节,讨论二者的不同效果。*上面两个问题不强求确定性答案,只是希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剧本改编的空间在哪里。③台本有什么特点?台本与剧本有什么样的不同?学习支架——a.台本:是经过处理,补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b.台本中要明确:演员的上下场顺序、时间,服饰的选择,灯光、音乐、道具的使用时间,以及相应的人员安排等。c.台本写作两要素:忠实于剧本、能够表演。d.台本片段示例:演出剧情:周鲁相认4/7组别:第*组。组内分工:***饰演周朴园,***饰演鲁侍萍,***负责旁白,***负责灯光、道具等。(舞台说明:课桌整体后移,将讲台前空出一片场地作为舞台;舞台右侧摆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相框;教室拉起窗帘,关闭电灯。)周朴园、鲁侍萍登台。(灯光逐次亮起)(周朴园身穿咖啡色长衫,手持烟斗,面目严肃;鲁侍萍顶着蓝布头巾,围着蓝布围裙,低头顺眉。周朴园站在台上,鲁侍萍从台下缓缓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