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的故事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著名将领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源于东晋时期著名将领祖逖和刘琨的故事,最早见于《晋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其典形颇多,常见的有“闻鸡舞”、“闻鸡鸣”、“闻鸡”、“中夜舞”、“刘琨舞”、“中宵起舞”、“中夜荒鸡”、“鸡鸣起舞”等22个典形。“闻鸡起舞”典故内涵丰富,除了比喻意志坚强的人士外,还有有志于报国的爱国精神。在当代社会,其现实意义十分丰富。【闻鸡起舞的故事】【闻鸡起舞】这则成语讲述的是晋代人祖逖(zǔtì)胸怀大志、勤学苦练,最终成为栋梁(dònɡliánɡ)之材的故事。晋代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tǎndàn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他进入青年时代,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从中汲(jī)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后来,祖逖和他幼时的好友刘琨(kūn)住在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希望为国效力。一天,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咱们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kēnɡqiānɡ),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他们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原文】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晋书·祖逖传》)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比喻有志者及时奋发努力。当别人还在梦会周公的时候,他已经闻鸡起舞,投入到学习当中了。一、“闻鸡起舞”典故溯源“闻鸡起舞”的典源为《晋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祖逖列传》:“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据现存文献检索结果,“闻鸡起舞”作为固定的典故形式首次出现应当为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旧唐书卷一二九·列传第七九》:“尚书左丞董晋谓宰臣刘滋、齐映曰:‘元左丞忽有贬责,未知罪名,用刑一滥,谁不危惧?假有权臣骋志,相公何不奏请三司详断之。去年关辅用兵,时方蝗旱,琇总国计,夙夜忧勤,以赡给师旅,不增一赋,军国皆济,斯可谓之劳臣也。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窃为相公痛惜之。’滋、映但引过而已。给事袁高又抗疏申理之,滉诬公以朋党,寝而不行。”此后,“闻鸡起舞”典故及其典形广为流传,常见于后世各类文献。二、“闻鸡起舞”历代变体形式考察“闻鸡起舞”典故形成之初,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仅出现三次,且没有形成“闻鸡起舞”的固定形式。此时期该典故并没有引申和比喻意义。而且,在晋朝时期,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史书对于祖逖“闻鸡起舞”的记录包含贬义色彩,与事实相违背。如《晋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祖逖列传》中,说祖逖“闻鸡暗舞”“为贪乱者”。史臣曰:刘琨弱龄,本无异操,飞缨贾谧之馆,借箸马伦之幕,当于是日,实佻巧之徒欤!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及金行中毁,乾维失统,三后流亡,递萦居彘之祸;六戎横噬,交肆长蛇之毒,于是素丝改色,跅弛易情,各运奇才,并腾英气,遇时屯而感激,因世乱以驱驰,陈力危邦,犯疾风而表劲,励其贞操,契寒松而立节,咸能自致三铉,成名一时。从隋唐时期开始,随着国家大一统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创作高潮,“闻鸡起舞”典故使用日渐广泛,形成了“闻鸡起舞”的固定形式,并出现了“刘琨舞”、“中夜舞”、“鸡鸣起舞”等变体形式。这个时期,典故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刘琨舞”等典形也进入了瑰丽的唐朝诗篇。而且,从隋唐五代起,“闻鸡起舞”的典故不只是讲述祖逖和刘琨的故事,而具有了新的意义,即学习闻鸡起舞的精神。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到了宋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