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自主学习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间(人物)实验依据结论或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______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______组成20世纪初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脂质脂质脂质蛋白质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倍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__________1959年罗伯特森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__________三层结构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________三层结构构成,是静态的结构1970年______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______连续的两层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荧光流动性流动镶嵌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新的观察实验证据提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____模型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结构模型: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嵌入贯穿于运动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糖蛋白糖被外表面细胞识别流动性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要点探究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认识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属于亚显微结构。磷脂双分子层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厚度约为4.5nm,细胞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厚度约为7~8nm。2.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覆盖着许多膜蛋白,因此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结构是三合板式的结构。特别提醒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1.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3)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二、流动镶嵌模型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2.特点(1)镶嵌性:膜的基本结构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蛋白构成的。(2)流动性: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和脂质分子在膜中可做多种形式的移动。膜整体结构也具有流动性。流动性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物质运输、细胞融合等均与之相关。(3)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相同。3.细胞膜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和代谢实例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结构基础代谢实例流动性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细胞融合、变形虫变形、白细胞吞噬细胞(胞吞)、分泌蛋白的分泌(胞吐)、温度改变时膜的厚度改变、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或失水皱缩等选择透过性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决定了出入细胞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物质进出细胞膜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4.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1)区别: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性,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2)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相反,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也就意味着细胞已经死亡。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特别提醒1.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表面、有的嵌入、有的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3.膜在结构特性上具有流动性,功能特性上表现出选择透过性。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题型1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例1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A.1959年,罗伯特森B.1972年,桑格和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