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兰克–赫兹实验¿电磁学系列10浙江大学物理实验中心1914年,夫兰克(J.Frank)和赫兹(G.Hertz)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碰撞的方法,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较高能级。通过测量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直接证明了原子内部量子化能级的存在,证明了原子发生跃迁时吸收和发射的能量是完全确定的,不连续的。给玻尔的原子理论提供了直接的而且是独立于光谱研究方法的实验证据。由于此项卓越的成就,他俩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本实验是物理中的一个经典实验,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氖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加深对“量子化”概念的认识。二、实验原理1、玻尔原子理论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简称为定态),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的。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它只能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辐射时,辐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用Em和En代表有关二定态的能量,辐射频率υ由如下关系决定:式中:普朗克常量h=6.63×1O-34J·S(焦耳·秒)nmEEh2、F-H实验的原理设氖原子基态能量为E1,第一激发态能量为E2,初速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V0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为eV0,使具有这种能量的电子与氖原子发生碰撞:当电子能量e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