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原理:水分子由多→少扩散一、渗透作用两个条件: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及探究步骤重点重点探究实验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科学实验分析结果表达与交流(原生质层是一层半透膜吗?)(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设计方案、预期结果…)(按预定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总结,写实验报告并适当交流)三、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1)其它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因为水稻从培养液中吸收很少甚至几乎为零,但水稻却从培养液中大量吸收水分用于生命活动。1、水稻培养液中里的Ca2+和Mg2+浓度为什么会增高?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有差异吗?有,因不同的生物细胞需要的物质不一样,需要的量也不一样。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有选择么?如果有,这种选择有普遍性么?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也是这样么?不一定,并不都是这样的,这取决于细胞生活活动的需要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2)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1.水分子可以顺浓度梯度自由通过;2.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3.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总结那么生物膜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呢?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问题探讨塑料袋普通布弹力布其他……用结构跟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具有:1.分隔2.控制物质的进出3.信息交流弹力布能完全表现细胞膜的功能吗?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重点科幻之旅如果有“时光机器”,将此刻的你送回19世纪,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一)、从细胞膜的功能入手的科学研究时间:19世纪末(1895年)实验: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提出假说:●●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溶于脂质的物质溶于脂质的物质细胞膜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细胞膜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化学分析。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膜的呢?(二)单位膜模型的提出时间:1925年实验: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单位膜模型的提出小资料磷脂是组成细胞的主要脂质,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它有一个亲水磷酸“头”部,和一个疏水的脂肪酸的“尾”部。想一想: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会怎么样铺展?亲水“头部”水空气亲水的“头部”与水接触,疏水的“尾巴”远离水,朝向空气的一面,在水空气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疏水“尾部”单位膜模型的提出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和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可能是怎样排布的呢?推测单位膜模型的提出实验证据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GORTER脂单分子层=2×连续两层排列蛋白质位于脂双分子层的什么位置呢?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