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林庚课文剖析1.内容结构梳理: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作用: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根据文中引用的古文,体会文中的“木叶”包含的意味。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秋风叶落木浓阴密密层层满树叶子吹动树场合疏朗木饱满树意味干燥的质感黄色落叶的因素木质的树干木树干褐绿色枝叶绿色繁茂的枝叶树特征:,:::,,,4、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6、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①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如: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a.诗歌应有的艺术效果:一言难尽,富于感染性、启发性.“一言难尽”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它是为诗语的暗示性决定的。这个“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的力量”。“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语的暗示性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的落叶的联想。②诗歌语言暗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