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定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1)保证车辆与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2)正确设计交叉口的立面,保证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同时符合排水要求。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第一节概述2•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2)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3)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4)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3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4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5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6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3.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7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8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9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2.分道转弯式: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都较高。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10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3.扩宽路口式:11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3.扩宽路口式:12特点: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适用: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二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设计时主要解决扩宽的车道数,同时也要满足视距和转角曲线半径的要求。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3.扩宽路口式:13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4.环形交叉:14特点: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