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认识机器人(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的概念、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技能目标熟练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和处理信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技、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机器人的概念及应用难点分析:机器人的概念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21世纪被信息技术专家誉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综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传感器应用、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例如我国首例远程遥控机器人手术就是由北京的医生通过电脑遥控着沈阳机器人“黎元”进行脑外科手术。那究竟什么是机器人?我们要学习使用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机器人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如何控制机器人?今天开始我一起走进机器人世界去寻找上述问题答案。观看有关机器人的视频片段2、教学内容机器人的概念各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有所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机器人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国的科学家们把机器人定义为一种自动化的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协同能力等,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它的外形不一定象人。判断一个机器人是否是智能机器人我们可以根据下面三个基本特点:(1)具有感知功能,即获取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感知”系统可以获取外界环境信息,如声音、光线、物体温度等。(2)具有思考功能,即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大脑”系统进行思考,它的思考过程就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决策的过程。(3)具有行动功能,即输出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执行”系统(执行器)来完成工作,如行走、发声等。机器人的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对这些内容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光盘等媒体检索信息,并设计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有关知识的演示文稿。1)成立小组,分工合作,制定活动计划。小组成员(2)确定“机器人世界探索”活动的探索主题,构建问题框架。(3)评价要求(1)展示在小组内展示“机器人世界探秘”项目。各小组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评选最佳主题奖、最佳演示奖、最佳合作奖。(2)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标准如下:3、作业布置(1)说说机器人与一些电动玩具的区别?(2)完成一个关于机器人演示文稿的制作,包括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的分类、机器人的特点等内容。课后反思:第二课、机器人学走路(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转向”模块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转向;学会使用“启动电机”“延时”“停止电机”模块编程,控制机器人走弧线。过程方法:通过任务驱动与学生的操作实践,使用学会简单的机器人编程控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编程控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激发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重难点:本课教学内容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第四册第12课,属机器人模块。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第10课我们身边的机器人》、《第11课机器人仿真软件》掌握了机器人的简单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机器人仿真软件的使用,并会控制机器人走直线的基础上学习本课,为以后学习《机器人画正多边形》、《机器人分辨颜色》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一、铺垫导入1.出示机器人,简单师生交流,拓展学生对机器人的了解。讨论:机器人由程序来控制。我们用程序语言把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步骤与方法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叫编程。2.教师演示机器人控制程序在仿真软件中的仿真。介绍:这种机器人的编程软件的启动与仿真。3.学生打开范例尝试仿真。讨论1:机器人的动作,如直行、拐弯等。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任务一:让机器人动起来。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介绍编程环境(菜单、快捷工具、模块库、编程区)模块的拖放、移动、删除直行模块与转向模块的设置---文件的保存子任务1:机器人直行(教师示范,并讲解仿真环境的“运行、有轨迹、退出”几个按钮的使用。子任务2:机器人原地转向(学生独立完成)子任务3:机器人走折线(最好走出一个90度的角出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适时转播点评。2.任务二: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