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栓与止血一般检查《临床检验基础》2一.概述一.概述二.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二.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四.临床应用四.临床应用三.常用筛检试验三.常用筛检试验教学内容3生理状态下生理状态下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概述4血栓出血血栓与出血的概念血栓与出血的概念概述5复杂的止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减弱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动态平衡纤溶纤溶抑制系统系统血栓形成出血不止亢进减弱亢进概述6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如何正确判断检验结果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如何正确判断检验结果首先应弄清正常的凝血与抗凝机制概述7教学要求掌握☆☆止血机制止血机制☆☆凝血机制凝血机制☆☆纤溶机制纤溶机制了解☆☆止凝血系统组成☆☆纤溶系统组成☆☆抗凝系统组成熟悉☆☆凝血过程特征☆☆纤溶过程特征8正常的止血机制正常的止血机制正常的止血机制正常的止血机制完整的血管壁活性的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功能与数量应具备三个条件①③②☆☆9血管壁结构:1.内膜层:含内皮细胞和基底膜;2.中膜层:包括平滑肌.弹力纤维和胶原;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组成。血管壁止血作用10※防止出血的重要保证(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下胶原)※带负电荷的胶原纤维---启动凝血过程※健全的神经纤维---维持血管壁的舒缩性※良好的弹力纤维---保持血管壁的柔韧性血管壁止血作用11内皮的止血作用:血管壁止血作用12当血管壁受损后的一系列变化小结:13血小板的结构:血小板止血作用14血小板的结构:三种特殊颗粒:-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血小板止血作用1511.粘附功能(adhesionfunction)指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及其他异物表面的能力。血小板止血作用162.聚集功能(aggregationfunction)IIbIIb指活化后的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连接的特性。参加因素:参加因素:GPIIb/IIIaGPIIb/III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钙离子钙离子聚集诱导剂:聚集诱导剂:ADPADP、肾上腺素、、肾上腺素、TXATXA22、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止血作用17粘附与聚集的结果血小板大量聚集、粘附于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暂时止血血小板止血作用183.释放功能:(releasereaction)指血小板活化后,形态发生改变,-颗粒、致密颗粒及溶酶体与质膜融合,使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从开放小管系统释放出而参与止血。血小板止血作用194.血块收缩功能血凝块血栓收缩蛋白纤维蛋白网收缩血清被挤出血块缩小加固血小板止血作用20PF3提供凝血因子催化表面。6.血小板促凝活性5.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血小板止血作用21①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②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③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管收缩;④促进凝血过程;⑤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小结:血小板止血作用22正常的止血机制23止血过程止血过程血管损伤血管损伤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胶原暴露胶原暴露组织因子释放组织因子释放出血出血凝血酶凝血酶血流减慢血流减慢血小板血栓血小板血栓止血血栓止血血栓止血止血纤溶酶纤溶酶血管血管再通再通血小板血小板粘附粘附聚集聚集释放释放血肿压迫血管血肿压迫血管24凝血因子:正常凝血机制●凝血因子共14个(Ⅰ~ⅩⅢ、HMWK、PK);●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大多数因子由肝脏产生。●Ⅵ因子不稳定,不存在;●除因子III(TF)外,其他均存在于血浆中;●除因子IV(Ca2+)外,其他均为蛋白质;25正常凝血机制1.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Ⅸ、、ⅩⅩ凝血因子(根据理化特性分组)2.接触凝血因子:Ⅺ、Ⅻ、PKPK3.促凝辅因子:Ⅲ、Ⅴ、Ⅷ、HMWKHMWK4.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中的凝血因子:Ⅰ、ⅩⅢⅩⅢ、、Ⅳ(Ca2+)26正常凝血机制27三个阶段、三个途径(内源性、外源性和共同途径)第一阶段:凝血活酶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凝血机制28293031323334凝血过程参与因子筛选试验●外源Ⅲ、Ⅶ、Ca2+PT●内源Ⅷ、Ⅸ、Ⅺ、Ⅻ、Ca2+APTT●共同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