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病辽宁何氏医学院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张钦病例一•患者,男,27岁,因加班熬夜后,右眼突发红痛,视力下降2天入院。眼科检查:视力OD:0.1,OS:0.8.右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后大量尘状KP,前房房水闪辉(+++),前房细胞(+++),前房积脓约4mm,瞳孔圆,直径3mm.眼压右9.0mmHg.左13.0mmHg.诊断?治疗?病例二•某患者,女,39岁,双眼视物变形,视力突然下降3天,视力右0.2,左0.25,矫正无提高。双眼结膜不充血,角膜明,KP(-),AR(-),虹膜瞳孔(-),晶体明,眼底见视盘充血水肿,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病史:近一周来头痛,耳鸣病史。检查:眼底及FFA病例二:诊断•Vogt-小柳原田病(VKH)根据典型的病史及特征性的改变诊断。FFA检查:早期出现多发性细小的荧光素渗漏点,之后扩大并融合的特异性表现。•处理泼尼松1~1.2mg/kg.d,10~14d减量,维持剂量15~20mg/d,治疗周期8个月。葡萄膜炎的概念狭义概念: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的炎症广义概念:葡萄膜视网膜的炎症=眼内炎视网膜血管玻璃体多为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眼部表现第一节第一节一葡萄膜解剖与生理一葡萄膜解剖与生理眼球眼球壁的组成由外向内:纤维膜葡萄膜视网膜葡萄膜•有丰富的血管及色素•具有遮光、营养及调节作用•从前向后分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虹膜•圆盘状膜•分隔前后房•瞳孔:2.5~4.0mm•虹膜卷缩轮–瞳孔区–睫状区虹膜表面•距瞳孔缘约1.5mm处,有一环形锯齿状隆起,称虹膜卷缩轮是虹膜小动脉环所在处。由此轮将虹膜分为虹膜瞳孔部和虹膜睫状体部。虹膜与睫状体相连处称虹膜根部,此处最为薄弱。在虹膜根部稍后方有虹膜动脉大环。虹膜表面•虹膜主要由血管组成,其血管的分布呈放射状。当瞳孔开大时,血管呈波浪状。•虹膜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主要为虹膜动脉大环;虹膜动脉小环位于虹膜卷缩轮处,含动、静脉两种血液。其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虹膜卷缩轮与瞳孔缘之间。–前表面层一层不连续的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基质层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较厚;围绕瞳孔有一束宽带状平滑肌,称瞳孔括约肌,收缩时使瞳孔缩小,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前上皮层为肌上皮细胞,构成瞳孔开大肌,收缩使瞳孔开大,由交感神经支配。–后色素上皮层立方形,胞质内充满粗大的色素颗粒。虹膜组织结构眼球前部的后面观图9虹膜后面扫描电镜图1瞳孔2瞳孔开大肌形成的隆起虹膜神经分布•有丰富的三叉神经感觉纤维,感觉敏锐。•急性虹膜炎可刺激神经纤维,引起明显的甚至是严重的疼痛。瞳孔•虹膜的中央稍偏鼻侧有一个圆孔,称为瞳孔。•是连接前后房的通道。瞳孔•虹膜作为一个可调节的隔膜,其内的瞳孔扩约肌和瞳孔开大肌是一对作用相反的拮抗肌•环行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和放射状的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能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内的光线,瞳孔减小时可减少像差和增加景深,从而提高视力。•瞳孔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其大小,称瞳孔对光反射瞳孔虹膜中神经递质•它们或参与房水生成,或参与瞳孔收缩,或参与血流及代谢的调节,也可在炎症发生中起一定作用。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精氨酸加压素样肽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缩胆囊素虹膜中花生四烯酸代谢•虹膜中有活跃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参与房水生成、虹膜肌肉张力和血-房水屏障功能的调节,也与炎症的发生有关。虹膜生理特点•瞳孔,调节入光量•富含血管,渗出性炎症•富含神经,炎症致痛睫状体•矢状面呈三角形宽约6mm的环状组织,前接虹膜根部,后移行于脉络膜,是葡萄膜的中间部分,外侧与巩膜毗邻,内侧环绕晶状体赤道部,面向后房及玻璃体。•睫状冠(1/3)(2mm)–前部肥厚部,其内侧表面有70—80个纵行放射状突起,称睫状突•睫状环(2/3)(4mm)–后部扁平部锯齿缘为界,移行于脉络膜。从睫状体至晶状体赤道部有纤细的晶状体悬韧带与晶状体联系,血管少,压力低。睫状体睫状突•呈放射状排列于睫状冠的中心。睫状突上有睫状上皮细胞,其颜色接近于白色。由许多旋绕着的小血管组成。血液向后流向脉络膜静脉、并通过涡状静脉离开眼球。在睫状环(睫状体平坦部)、睫状突血管与脉络膜的血管连接。•睫状突的毛细血管以滤过方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