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病人护理子宫肌瘤病人护理病例介绍病例介绍床号:床入院日期:2014-3-姓名:职业:性别:女主管医生:年龄:岁责任护士:赵媛宁出生地:过敏史:婚姻:已婚既往史:诊断:子宫肌瘤简要病史简要病史主诉:月经频发两月余,伴经量多现病史:患者2月前出现月经周期15天,经期7天,量多有血块,有下腹坠胀感伴头晕、心慌不适,在社区医院给予支持治疗后渐缓解,未做任何检查,15天后月经再次来潮,持续半月有血块,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诊断为“子宫肌瘤”收入院,相关检查相关检查B超:多发性子宫肌瘤3*3cm4*3cm3*5cm专科体查:宫体: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大不规则,活动好,无压痛附件:双附件无无压痛及反跳痛宫颈:糜烂1度心理社会评估•心理社会评估:患者意识清,性格开朗,家庭和睦,家属对病人关心。•婚育情况介绍:患者已婚育有一子一女。治疗进展治疗进展患者为粘膜下肌瘤典型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较大的肌瘤容易发生囊性变、玻璃样变、红色变的可能,考虑患者已无生育要求,建议行全子宫切除术,于2013年10月8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离体标本送冰冻检查提示良性肿瘤。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100ml,输液2000ml,导尿500ml,术后留置尿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查体查体解剖生理解剖生理女性内生殖器生殖道(阴道、子宫、输卵管)生殖腺(卵巢)输卵管、卵巢合称子宫附件女性内生殖器正面观女性内生殖器侧面观子宫解剖子宫位于小骨盆中央,坐骨棘水平之上,呈前倾前屈位,前有膀胱,后有直肠,两侧输卵管和卵巢。子宫解剖子宫呈倒置扁梨形,前面扁平,后面稍突出,壁宽腔小,上端宽而游离,朝前上方;下端较窄,呈圆柱状,插入阴道的上部。成年女性的子宫为7厘米×5厘米×3厘米,子宫腔容量约5ml。子宫形态结构•两面(前、后)•两缘(左、右)•四部分(底、体、峡、颈)子宫体的组织结构•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内膜层。•内膜层表面2/3为功能层,余下1/3为基底层•功能层有周期性变化子宫韧带•维持子宫在正常位置的韧带有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子宫骶骨韧带。•维持子宫在前倾位置的韧带是圆韧带。子宫肌瘤•定义(definition)•发病率发病率在20-30%以上。35—50岁生育期妇女。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间含有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发病年龄子宫肌瘤发生原因原因尚不清楚。较为接受的学说:与长期和过度的卵巢雌激素刺激有关。多发生在性成熟期;绝经后或无卵巢妇女,予雌激素可致肌瘤;动物实验证明,长期雌激素注射可发生肌瘤;肌瘤多见未婚、未孕和性生活不协调者。子宫肌瘤分类•按肌瘤生长的部位分为:–子宫体肌瘤–子宫颈肌瘤•按数目分:–多发性子宫肌瘤–单发性子宫肌瘤•按肌瘤发展过程中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粘膜下肌瘤子宫体部肌瘤(95%)子宫颈部肌瘤(5%)子宫肌瘤分类按肌瘤生长部位分子宫肌瘤的分类按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分浆膜下肌瘤占20%.黏膜下肌瘤占10%~15%.肌壁间肌瘤占60%~70%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层•肌瘤与肌壁间界限清楚•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60-70%)浆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表面的浆膜层突起。•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可脱落形成游离性肌病或寄生性肌病。•突向阔韧带内时称为阔韧带内肌瘤。•约占总数的20%•肌瘤向子宫粘膜方向生长,突出于宫腔。•可突出于宫颈口甚至阴道内。•约占总数的10-15%。粘膜下肌瘤临床表现•生理方面–症状–体征•心理社会方面症状一•月经改变: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临床表现原因:肌瘤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并影响其收缩。症状二•月经改变: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多见于粘膜下肌瘤宫腔表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粘膜肌瘤脱垂入阴道后,因感染、坏死则可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临床表现症状三•月经改变: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多见于粘膜下肌瘤腹部包块当子宫肌瘤长大超出盆腔时,可在下腹部触及包块。临床表现症状四•月经改变: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多见于粘膜下肌瘤腹部包块压迫症状临床表现症状五•月经改变: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