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成为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研究的基本理念与应用主要内容一、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观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三、明晰教育研究选题四、基于cnki进行文献检索五、研究项目申请书撰写六、网络环境下发表研究成果一、为何教育研究(我的教育研究观)我为何要进行教育研究?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教师”这一角色(一)作为多元批判的反思者(价值观意义)(二)作为个人谋生的职业(功利意义)(三)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学术意义)(一)作为多元批判的反思者(价值观意义)前阵子,我在家陪孩子玩,他中班了,这一阶段模仿兴趣和能力很强,要我扮演学生,他扮演老师。他第一句就是:“小脚并并拢,小手放背后,小眼睛看老师”......为何要这么要求?为了教学效率。什么是教学效率?是以教师如何更好的输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为评判标准,还是以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互动为评判标准?基于前者,自然要束缚手脚;后者,则不妨碍教学即可。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什么特征?喜欢探索,喜欢模仿,自律性差教育研究就是探寻如何去顺应、利用、发展儿童的成长特性。教育研究有助于我进行批判性反思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如:行动研究法、录相法等进行纵向反思;用比较法进行横向反思、用总结法、档案袋法进行个体反思;用对话法集体反思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教师对现象背后的价值理念与社会成因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在自身的调整和改进中,消除在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两难境况的困惑与茫然,坦然面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一)作为多元批判的反思者(价值观意义)1.教育研究有助于我对教育现象进行反思2.教育研究有助于我对教育问题进行批判1.教育研究有助于我对教育现象进行反思现象1:我有个朋友是富二代,和我抱怨她上中班的孩子在幼儿园都是唱歌跳舞在那里玩,学不到什么东西。现在都认不得多少字,担心孩子输在了起跑线。报了几个兴趣班,发现孩子不好好学,心里更是窝火憋气。追问:你认为该学什么东西?知识。怎样才算是“好好学”?努力。学的目的是什么?读好的小学、中学、大学、好工作。再然后呢?好大学=好工作吗?好工作=好人生吗?(学历社会的阶段性问题)我改变不了家长或社会,但是能改变我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博士,在进行新课程培训中曾经描述了中国老师、日本老师和美国老师可能怎样教孩子们画苹果的课程故事:美国老师会提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笑着问: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对,是苹果。来,每人拿一个,你们可以摸摸、闻闻,若喜欢,可以尝尝。等学生感受完苹果后,开始画苹果,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得像南瓜、第二次像梨。。。日本老师会拿一只苹果,给大家触摸,然后放在讲台给大家观察,不少学生第一次画得像梨,第二次就像苹果了。。。中国老师会直接走进教室:同学们,上次我们学习了如何画水杯,这节课让我们看看如何画苹果,大家先看我怎么画的,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最后要擦掉的。。。全体学生在第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图。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忽略了孩子处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生理阶段。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全面发展?那为何学生如此痛恨?素质教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然而,许多家庭、学校将三者孤立为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如,学习阶段要学习,工作阶段要工作,生孩子阶段要生孩......同时:素质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发展=培养通才(全才教育)因此,学校没有选修课,只有必修课因此,“人人都是螺丝钉”,人没有差异性,学不好只意味着不努力。美育,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获得欣赏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以满足人对美本能的向往和追求,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福禄倍尔(F.Froebel)曾说过:绘画配色的作业,并不是要培养一个未来的画家;进行唱歌的教学,也不是有意地训练一个未来的音乐家。设置这些功课的目的,只是使年轻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揭示他的本性。无怪乎素质教育推行的背后是更繁重的应试本质。无怪乎许多学生钢琴十级,却不会要求去听音乐会,更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2.教育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教育问题进行批判“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