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绿》科目语文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80分钟)学习者分析①农村中学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逐渐养成了独立性,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表达;②虽然学过一些散文,但学生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在课上通过让学生寻找文眼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的问题设置上,尽量沿着课文的主线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不至于东奔西走;③部分学生的文字基础不太好,有的字词不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表达,所以在课上要照顾到这些学生,让他们朗读精彩句子并纠正字音,同时在反复美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多种手法的巧妙之处,领悟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回顾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薄阴、绺、尘滓、皱缬、什刹、明眸善睐等生字词。3.借助画面,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梅雨谭奇异、醉人的绿。二、观念目标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真挚充沛的情感。2、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三、审美目标1、领悟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领悟和感受朱自清的写作风格。3.学习通过比喻、对比、联想等写景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和领悟文中描写绿的奇异、醉人的美,培养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2、难点: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感受和领悟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教学资源图片、音频、课件、板书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1、课前,出示课件,轻音乐伴奏,图片显示各种瀑布和瀑布谭的图片,主色调是绿色,设置氛围,触发学生的兴趣。放毕,上课铃声响起。2、口述:同学们,大自然中最多的颜色是什么?(学生回答绿色)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是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颜色,是最能舒缓我们眼睛的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水之绿的散文,感受一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绿。(课件、板书:《绿》——朱自清)3、回顾朱自清生平。4、教师提示学习的相关要求(课件)。1教学活动2一、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边听边看全文。放音频文件:范读课文。课件显示问题:(1)建立“我”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听毕,课件显示字词库,学生找到的文眼是“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板书)2、整体把握请一位同学朗读,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学生回答时,加以引导: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3、合作学习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讨论: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完成对景致的总体印象。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景致:梅雨瀑第二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景致:梅雨谭周围的环境第三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景致:梅雨谭的绿教师小结:其中第一观察点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描写了景致,是远景;第二观察点分别描写了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勾勒出梅雨潭的背景,是近景;第三观察点通过联想细致描写了梅雨潭边的水花。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4、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作用是:(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教师小结: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衬托,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