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教学重点]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教学难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二、关于“乐府”1、汉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这些民歌,汉人原本称之为“歌诗”,因是乐府所采集,又可以入乐演唱,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将其称为“乐府”。乐府就由官署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乐府包括文人乐府与乐府民歌。乐府还是词的别称。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最杰出的一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全文共357句,计1785个字,被沈归愚誉为“古今第一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宋代徐陵所编的古诗集《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诗前有小序。古诗,指汉末不知作者的五言诗。《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第页2【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三、整体把握1、学习诗前小序,概括其内容。明确:这个序只有53个字,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梗概,交代了叙事作品中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做诗的縁由。(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使读者对全诗有一个整体印象。2、思考:“遣”的常用义是什么?课文中的“遣”是什么意思?明确:“遣”的常用义是“送”“打发”“派遣”,课文中的“遣”是休妻或曰“出妻”,特指女子被赶回娘家。在封建社会,妇女只要“七出”(古代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这“七出”分别是: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中犯了其中一条,就可被休,像刘兰芝这样的好媳妇也不例外。3、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