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米说起》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单元题目:我们健康成长主题2:不可丢掉的传家宝课题5从一粒米说起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生时态: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小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安逸舒适的生活,他们心安理得地过着父母为他们创设的富足、安康的富足日子。大多数的学生缺乏节俭意识,学生中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对于社会上的种种浪费现象更是熟视无睹。有的同学认为,即便我节约了一点点水电和粮食,其他人也不会因此而受益。他们并不知道中国仍有少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只是粗浅了解地球上各种资源也面临着短缺和枯竭威胁。总体来说,学生对于节俭的意义了解不够深入。教科书分析:本课题是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中第二主题《不可丢掉的传家宝》的最后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与人口的矛盾突现了出来。《从一粒米说起》这一课,紧密地将我国的国情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了起来,通过两个简单而有意义的计算,以小见大,提升了学生对节俭的认识。在教材27页的中间部分,用了一段提示性的文字,鼓励学生进行类似的调查活动,体会节俭的意义。在本课的最后,教材呈现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将每个学生的个人行为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准备:1、观察生活中人们浪费各种资源的现象。2、向身边的人询问、搜集节约水电等的小窍门。3、每组准备一个计算器。教师准备:1、课前拍摄学生在校园中浪费水、粮食等现象的照片。2、搜集有关节俭的格言。本课题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节俭的重要性,进一步体会节俭的意义。2、学会积累生活中节约资源的方法和窍门。3、通过计算活动对生活中的节约与浪费现象进行反思,提高节约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歌曲导入2、探究活动3、课外延伸4、明理辨析5、总结升华教学过程:一、多媒体播放歌曲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播放歌曲:锄禾日当午)。这首歌是根据我们小时候学的一首诗而改编的,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的背诵一遍?(指生背诵)听了这首诗,你会想到那些画面?生汇报。(教学媒体出示:农民田间劳作的画面)是呀,农民伯伯种庄稼是很辛苦的,因为有了他们辛勤的劳动,才有了我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出示美餐图片)看同学们吃的多香。中国人自古就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美德,这节课,就让我们从一粒米说起,共同聊一聊节俭的话题。板书课题:从一粒米说起。(设计意图:从导入新课中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粮食作物都像小米粒一样,要经过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汗水与劳动的成果,来之不易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倡节俭。”)二、探究活动(一)看书讨论师:请大家打开教科书26页,阅读课文,说一说教材中几位学生的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生:(看书后交流),我认为这几个学生说的不对。虽然浪费点东西是个人的事但各种资源却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个人的浪费也是在浪费大家的资源。生: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我们也不应该浪费。我看过一些资料,知道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仍然有生活在饥饿中的人群,他们都没有饭吃了,我们又怎么能把得来不易的粮食扔掉呢?师:这两位同学的观点老师也很赞同。虽然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但也要提倡节俭。那么节俭究竟有什么意义,浪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我们算一算就知道了。(二)想一想、算一算1、师:(出示一粒米)这一粒米虽小,但是如果每人每天都浪费一粒米,这个数字就不下了,不信大家试试看。)(一、二组的同学计算)(学生计算并汇报)生: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全国3亿儿童每天就会浪费掉6000千克大米,而全国13亿人每天就会浪费掉26吨大米,这些大米可以装240袋,如果我们每人每天吃500克,我们班46个同学可以吃约1130天,即3年多,这个数字太惊人了,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生:其实,我们每一家每天吃饭的时候,又岂止浪费一粒米呢?有时候我看到剩的饭没人吃了,就整碗倒进垃圾桶里了。师:看来全国人每天浪费的粮食还远远不止26吨呢!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任何一个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