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案例场景:一天,我组织大班小朋友进行“菊花朵朵开”美术活动,要求每四人一组,共同在一张绘画纸上通过画、剪贴、折纸多种形式合作而成。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老师,你看呀。”“我走过去了解情况:”彬彬你怎么了?”“果果把我的画弄成这样了,都不美了。”她指着自己画的菊花,哭着说。同组的嘉义把头凑过来说:“是果果撞了她的手。”我转头看看果果,看得出她不是故意的,她也正为这事而难过,一幅很过意不去的样子。我对彬彬说:“别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你的画!”但彬彬依旧伤心地哭着,说:“她把我的弄成这样了!”我见状轻抚着彬彬说:“彬彬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办法补救,把这一条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我刚说完,他们一组的人都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儿,嘉义想出了办法:“可以把花画大一点。”紫涵却说:“老师,我来折一只蝴蝶贴在那儿,表示蝴蝶来采蜜,告诉我们菊花开得很鲜艳了”这倒是是个不错的办法!我们来试试这个好办法好吗?“我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彬彬,是否同意。彬彬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她就让紫涵在那里贴了一只蝴蝶,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二、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俩个孩子之间产生的矛盾是由于一人的无意间的动作,对对方产生了伤害。彬彬因为自己的努力完成得作品被弄坏了而十分难过和着急,由于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她开始责怪同伴。同时,他又不知所措,只好向老师求救,希望老师能帮助她或告诉她该怎么办。可以看出,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她所想到的是“我该怎么办”,而不是“我能怎么办?”对于发生的事情,我们没有简单地评价对错,而是将问题留给了孩子,有意识的让他们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补救问题。问题得到解决了,自然两人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幼儿之间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幼儿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纲要》中提到:“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就应该找准自身的位置,抱着一种与幼儿共同探讨的态度,并能使活动顺利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幼儿如何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这要去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积极引导,共同创作。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解决的好办法,只是在面对问题时没有意识到自己想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或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性。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幼儿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两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出来什么。相应的,不少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也体现出灌输式的教育观。幼儿早期表现出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的出现,他们的欲望、要求都很鲜明,而且愿望与行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成人经常将自己的判断强加个孩子,抑制一些孩子认为很正常的行为,会使幼儿的心理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养成与成人对着干的态度,在或者放弃自主,滋长依赖性,或者消弱了排除束缚和干涉的能力等等。其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成人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扮演可解决者的角色。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上插手帮助其解决问题。成人的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就影响了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在心理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因而出现了在遇到问题时,等待成人来解决的现象。周海艳2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