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魏雨微先秦时期纺织业的发展•先秦两汉时,蚕桑和丝织品是我国的特产,后世许多国家的蚕桑和丝织技术都是从我国辗转流传去的。我国蚕桑事业渊源很古,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可能已有利用蚕茧的原始知识。殷代卜辞中有桑、蚕、丝、帛等字,也有采桑饲蚕的记录。近年出土的殷代青铜器上,也发现过有丝织品残留的痕迹。由这些可以推知我国在殷代确已熟知蚕桑和丝织。•西周春秋时代,蚕桑业显然已进一步•发展,在《诗经》中很多地方提到蚕桑和丝织。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当时在今陕西渭水流域,山西中部、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即黄河流域中下游古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蚕桑事业都已发达。这些诗篇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农村里劳动人民种桑、采桑、育蚕、丝织,以及统治阶级满身锦衣珠绣的奢华情景。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春秋末期的菱纹绢等,说明那时的丝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我们可以认为到了春秋时代,蚕桑丝织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已占有着显著的重要地位。•凤鸟凫几何纹锦,战国中期,经线提花锦,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幅宽49-50厘米,幅边0.6厘米,厚0.33毫米,经密每厘米112根,纬密每厘38厘米,花纹经向长7.2厘米,纬向宽20.5厘米,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藏。秦汉时期纺织业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很快地发展。官营、私营手工业都很发达,当时的官营纺织手工业规模都很大。为了供应皇室纺织品的需要,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有东、西两织室,由织室令丞主管。这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是纺织业,时谚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纺织手工业一般的来说是与农业密切结合的,一个农户的家庭,总是“男耕女织”,解决衣食问题。•纺织手工业的原料在种桑养蚕,汉时对农桑业很重视,每年必由皇后举行养蚕仪式。这种采桑养蚕也是妇女们的劳动,汉乐府民歌中有一诗名《陌上桑》,叙述秦罗敷在春月采桑时严辞斥责一个侮弄她的太守的故事。•秦汉以前,我国的纺织业绝大部分集中在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主要是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养蚕丝织业重心也在北方,但我国南方也早有种桑养蚕方法在流传,位于长江中游的蜀中,蚕桑之利也极流行,四川成都和德阳汉墓出土都有“桑园”图砖,成都出土的“桑园”画像砖上,桑园设有门,一位高髻妇女正在园内从事劳作。当时蜀地的人民采桑养蚕,并生产全国著名的蜀锦。当时在长城以北和西北地区的广阔土地上,也有蚕桑业。“桑园”图砖•1971年秋,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的和林格尔县,发现汉代壁画墓一座,壁画上画了一大片丛林,有女子在采桑,另外还画了一些筐箔之类的器物,表明庄园内是有蚕桑业的。•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了从养蚕到缫丝、织缣、擘绵、治絮、染色的全部生产过程,说明养蚕织帛是庄园中的一项重要生产。根据壁画我们可知至迟到东汉晚期,中原的蚕桑生产技术已传播到边远郡县,内蒙南部已经发展起蚕桑之业了。1972年,在距市中心约40里远的嘉峪关市东面的戈壁滩上发掘一东汉晚期砖墓。•墓内大量反映有关蚕桑、丝绢的彩绘壁画和画像砖,其中有采桑女在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门外扬杆轰赶飞落桑林的鸟雀,还有绢帛,置有蚕茧的高足盘,丝束和有关生产工具的画面。这说明当时河西走廊不仅是丝绸之路,而且也是农桑繁盛、丝绸生产的地区。•汉时由于农桑业的迅速发展,全国范围内都普遍植桑养蚕,绵帛生产激增。据《汉书·平准书》记载,在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的一年中,官府收到民间的绵帛500余万匹,根据现存的西汉计算单位推算,500万匹就是2400万平方米左右,而当时全国人口至多不过五、六千万,由此可知当时纺织生产的发达。秦汉时期的纺织技术•汉时纺织品的品种十分丰富。以丝织为例,在缯或帛的总称下,有纨、绮、缣、绨、缦、綮、素、练、绫、绢、縠、缟,以及锦、绣、纱、罗、缎等数十种。这说明当时织造技术达到了纯熟的境地。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汉代出现了彩锦,这是一种经线起花的彩色提花织物,不仅花纹生动,而且锦上织绣文字。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中,还发现了几种起毛锦,说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