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讲透视和构图第五讲透视和构图22一、透视一、透视(一)透视初步(一)透视初步11、透视的由来、透视的由来由来:由来:正式研究透视图的第一个人,是十五世纪意大利建筑家布鲁内勒斯基(TilippoBrunelleschi),随后有玛萨奇奥(Masaccio)等人继承之,到了达芬奇(LeonardoDaVinci)及拉斐尔(Raphael)等大家时,透视图渐趋成熟,此即为西方透视图法的主流。至今,透视图法不但是写生素描的基本,也成为设计表现最重要的方法。中国画的画面乃是由虚灵的空间所构成,也是画家藉外物以表现内涵的一种“心象”。无限的情思造成无数个视点,脱离了真实的表象世界,成为一种写意的绘画,所以透视图法一直未在中国画中出现,直到清朝意大利人郎世宁(Gl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来华,才正式把透视图法传入。33概念:概念:线性透视是指线性透视是指14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逐步确世纪文艺复兴以来,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学透视的方法和其他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学透视的方法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是绘画者要求理性解释世界的产物。科学透视的方法。是绘画者要求理性解释世界的产物。特点:特点:((11)传真性——客观传达设计者所诉求的创意。)传真性——客观传达设计者所诉求的创意。((22)说明性——在形态、结构、材质、量感、)说明性——在形态、结构、材质、量感、色彩、凹凸光影上达到高度的说明目的。色彩、凹凸光影上达到高度的说明目的。((33)广泛性——可让未曾受过图学训练的人一)广泛性——可让未曾受过图学训练的人一目了然。目了然。((44)启发性——能使人想象出该设计的未来景)启发性——能使人想象出该设计的未来景观,进而了解设计者的构想与做法。观,进而了解设计者的构想与做法。逼真再现事物的真实关系,是绘画的重要基础。逼真再现事物的真实关系,是绘画的重要基础。4455667722、透视的基本术语、透视的基本术语((11)视平线——眼睛高度线)视平线——眼睛高度线((22)心点——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心点——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33)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44)视距——画面与视点的距离)视距——画面与视点的距离((55)视中线——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视中线——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66)灭点——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灭点——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77)天点——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天点——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88)地点——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地点——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99)一点透视——又叫“平行透视”,有一面与画面成)一点透视——又叫“平行透视”,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1010)两点透视——又叫“成角透视”,任何一面都不)两点透视——又叫“成角透视”,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889933、透视的原理及透视的表现现象、透视的原理及透视的表现现象透视现象也叫“远近法”。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透视现象也叫“远近法”。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个方面:((11)体积相同的物体,距离近时,视觉影像较大,)体积相同的物体,距离近时,视觉影像较大,远时,则小。远时,则小。((22)宽度相同的物体,距离较近时,视觉影像较)宽度相同的物体,距离较近时,视觉影像较宽,远时,则窄。宽,远时,则窄。总结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结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1010(二)透视的(二)透视的类型:类型:11、一点透视、一点透视概念:概念: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