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第一课时咏雪一、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感知文章大意。2.分析文章人物言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情感态度。3.感受古人的情操,感受文化的魅力。二、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三、教学难点:感受古人的情操,感受文化的魅力。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复述课文内容,分析事件过程,把握人物形象。3.体会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的价值,提升诚信讲礼的意识。二、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三、教学难点:认识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朗诵法人文主题: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语文要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绢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课件出示:红楼梦的判词图片)【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世说新语》教师语言:你了解《世说新语》吗?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内容。学生活动:回答关于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常知识。【课件出示】明确:《世说新语》,记述汉末至晋宋间士族人物的言谈逸事,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是是南朝宋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篇,书中不少故事如“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咏雪》选自“言语”篇。【设计意图】借助资料简单了解相关基本知识。读准节奏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两遍课文,第一遍听读,听完示范录音后大声朗读课文,关注重点字字音和句读节奏;第二遍译读,读课文时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听录音,初读课文,读准节奏:学生活动:听录音后自由出声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内容。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重节奏;再请同学们去标点读,读出停顿。读懂文义再读课文教师语言:介绍翻译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请同学们尝试着翻译这篇文章。学生活动:借助注释,串译课文;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长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们集中讨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课件出示:翻译六字诀的具体内容)“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换”,即替换。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留”,即保留。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补”,即补充。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包括省略主语、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省略动词的宾语、省略动词谓语四种情况。“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概括文章内容教师语言:现在我们检查一下是否读懂了课文,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并填空学生活动:快速阅读课文,填空(课件出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明确:时间:寒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