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t.,2009第38卷第5期���������Journal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8,No.5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09)05�0097�(09)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徐时仪(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上海200234)��摘�要:�汉语是一种语义型的语言,由于汉字的表意性,某个概念或词义在汉语中经人们约定俗成用某个汉字来表示后,其形即与音、义形成千丝万缕的关联。汉字的孳乳、繁衍和词义的形成、引申、发展之间有着一种互为因果和互为促动的密切关系。��关键词:�汉语;汉字;词义;字形;异字同词;音译借词����������收稿日期:2009�01�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YY0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08JJD74006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CW0816);上海市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项目(S30402)作者简介:徐时仪(1953�),男,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词汇史研究。��汉语的词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词义是核心,词形是标志,词音是外壳,音为义设,形为义存。词所表示的意义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共同了解的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或关系。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也是由应用这种语言的集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词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义必须借声音才能表达。作为词的形体的文字,就其本质而言,仅仅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作为词形标志的汉字也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在约定俗成表示某个词义之前,字与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汉语的�字不同于�词,又与�词有相通之处。吕叔湘在!语言和语言研究∀一文中指出:�汉字自成一种体系,跟语言的配合关系比较复杂。[1]由于汉字特有的表意特性,当其以自己的形体表示某个词义时,形与义之间就会有一定的联系,字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具有了表义的语言功能。在汉语的发展史上,汉语的字与词交互影响,汉字的孳乳、繁衍和词义的形成、引申、发展之间有着一种互为因果和互为促动的对应关系,本文拟就此略作探讨。一、词义演变与字形分化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汉语词汇是由单音节词的一统天下演变为复音节词占优势。然而,现代汉语中尽管复音节词占优势,实际上还是单音节词为主。从静态统计来分析汉语词汇使用的具体情况,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政论、科普、口语、文学四类语料中,单音节词数为3751个,占所统计总词数31159个词的12%,复合词数为27408个,占总词数88%。单音节词虽在总的数量上远远不及复音节词,但是大多数复音节词是由单音节词组成的。正如汉字中独体字作为字根组成了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一样,单音节词作为汉语词汇的核心组成了大量的复音节词。一般9798第5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形成�熬干义,又产生�喧闹义,进而引申有�争吵义。二、词义演变与异字同词汉语中的一些词在词义的演变中,有些本来词形不同的词由于表达的某个词义相同或相近,在表达相同词义时形成异字同词。如�痠指因疾病或过度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如!灵枢经#癫狂病∀:�骨痠体重,懈惰不能动。考!广雅#释诂∀:�痠,痛。王念孙疏证:�痠者,!玉篇∀:∃痠,疼痠也。%!素问#刺热篇∀云:∃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痠。%字通作酸。宋玉!高唐赋∀云:∃寒心酸鼻。%今俗语犹云酸痛矣。王念孙指出�痠通作�酸,酸指醋。!楚辞#招魂∀:�大苦醎酸,辛甘行些。朱熹集注:�酸,酢也。引申指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如苏轼!赠惠山僧惠表∀诗:�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又指悲伤;凄凉。陆机!感时赋∀:�矧余情之含瘁,恒睹物而增酸。也指因疾病或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素问#气交复大论∀:�肌肉瞤酸。酸、痠音同,在表�因疾病或过度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义上同义。又如痛指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易#说卦∀:�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疼亦指痛。如!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