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广东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龙列明概述概述以“出血热”的疾病多达十余种。特征流行性出血热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3H”症状Hyperpyrexia(发热)Hemorrhage(出血)Hypotention(低血压)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及肾损害为特征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病原学EHF病毒:汉坦病毒病毒的分型和特性:RNA病毒,至少可分16型我国流行的有两型:I型和II型(野鼠和家鼠型)病毒不耐热,对紫外线、加热、一般消毒剂等均敏感。流行病学宿主动物与传染源(1)多宿主性(2)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最为重要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能有多种途径可能有多种途径::((11)呼吸道)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垂直传播(5)虫媒传播呼吸道传播方式消化道传播方式流行特征流行特征1.地区性:主要分布亚洲,其次欧洲。以我国疫情最重。2.我国流行趋势:3.季节性和周期性:4.易感性:发病原理病毒的泛嗜性多器官损害病毒直接损伤:病毒可侵犯内脏中的血管内皮和实质细胞,骨髓和各种血细胞。免疫作用。免疫作用。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其他免疫应答: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理休克的发生机理病毒及免疫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减少原发性休克病情发展大出血、水盐失调、继发感染继发性休克出血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凝血机制异常等。急性肾功能衰竭1.肾血流量不足缺血性肾衰。2.病毒侵袭和免疫复合物沉积,DIC时微血栓形成。3.急性肾小管病变(缺血,病毒损伤等)。病理解剖血管病变: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肾病变:是内脏损害最明显的。心脏病变:常见为右心房出血。镜检见心肌纤维变性坏死。脑垂体肿大,前叶充血、出血、坏死。脑组织充血水肿临床表现潜伏期:4-46天,以2周多见“三大表现,五期经过”即感染中毒、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症状典型病例病程为五期经过发热期发热期感染中毒症状:发热,消化道症状(急腹症表现),“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出血、渗出症状:“三红”颜面,眼结膜,颈及上胸部充血洒醉样颜貌;皮肤出血点、粘膜出血、搔抓样或条索样,,渗出水肿表现:球结膜水肿,腹水。膜状尿肾损害:少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膜状尿(二)低血压休克期发生于4-6病日,持续1-3天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即有血压下降表现为低血压甚至休克,此外,发热期的某些症状如出血、肾损害等依然存在,并有加重。(三)少尿期发生于5-8病日,持续2-5天三大表现最重,最凶险阶段。每日尿量少于500ml.主要表现为尿毒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继发性纤溶和高血容量综合征。“三高”表现:高血钾高血容量高氮质血症多尿期发生于9-14病日,本期水电紊乱达高峰。分三阶段:1.移行阶段:日尿量400ml回升至2000ml。2.多尿早期:2000ml-3000ml。3.多尿后期:>3000ml。恢复期尿量由多尿逐渐减至2000ml/日即进入本期。症状逐渐消失。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与一般病毒性疾病的不同,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显著蛋白尿为本病主要特征之一,病程第2天即可出现,常为+++++++,尿中膜状物。血特异性抗体检查:IgM1:20为阳性,IgG1:40为阳性。一周后滴度4倍上升有诊断价值。并发症并发症1.腔道出血:消化道、呼吸道、阴道等出血。2.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脑炎、脑膜炎、脑水肿、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3.肺水肿:是很常见的合并症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心衰性肺水肿6.其他:继发感染(呼吸道、泌尿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肝损害等。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特点:三大主症,五期经过,“3H”症状,“三痛三红”,“三高征”,肾损害。3.血尿检查。4.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治疗治疗原则:“三早一就地”救治重点:把好“四关”,休克关、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