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临床诊疗技术方案一、概述登鞍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传播媒介是伊蚊。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含单股线状核糖核酸(RNA),根 据 包 膜 抗 原 不 同 , 可 分 为 4 个 血 清 型 , 登 革 出 血 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多由工型登革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高热、痛苦、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严重病例可发生大出血和休克,病死率较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血管内溶血,多发生于 6-磷酸葡萄精脱氢酶(G-6PD)缺陷的患者。其他并发症有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脑膜脑炎,急性脊髓炎,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和眼部病变等。主要的预防措施是灭蚊和防蚊。暂无可供现场应用的疫茜。二、临床表现(一) 登革热1.典型登革热有如下临床表现:埋伏期为 3 — 14 天,一般为 4 一 8天。(1)发热:常急骤起病,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 小时内体温可达 40CC,多呈弛张热型或稽留热型。常同时伴有背痛,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等。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持续 2 — 7 天。部分病例于病后第3 — 5 天体温降至正常,1 日后又再上升,君双峰热型或马鞍热型。(2) 皮疹:于病程第 3 一 6 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同一患者可同时存在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常持续 3 — 4 天后逐渐消退。(3) 出血:约半数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第 5 — 8 天。典型登革热的病程约为 2 周。2.非典型登革热“临床类型包括轻型登革热、重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其特征为发热 2 — 5 天后突然加重,多个器官发生出血和/或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病死率高。(二) 并发症以急性血管内溶血最为常见,多发生于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患者。其他并发定有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脑膜脑炎,急性脊髓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和眼部病变等。三、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史注意患者发病的季节(夏秋季),于发病前 3 天至 2 周内是否曾到登革热流行区、曾被伊蚊叮咬等。(二)典型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高热、全身痛苦、皮疹、出血和淋巴结肿大。若有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