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语调、语速、轻重、停顿等;2、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诗歌;3、通过朗读诗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2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质朴,但是也比较拘谨,有点放不开,不利于表演朗读。学生普通话也不是特别标准,读文章时,有部分学生带有“唱读”的味道。但我校的学生是非常上进的,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进行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3重点难点重点:语调的把握至关重要,语速、轻重、停顿运用得当能增强朗读的表达效果。难点:掌握技巧后,把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朗读中去,用技巧指导朗读。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创设一种优美高雅的情境。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现代诗歌,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今天我们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诗歌的朗读方法与技巧。活动2【讲授】明确概念朗读就是依据提供的书面的文字材料,用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口头表达活动。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文明现象中的重要一环.活动3【活动】指导技巧,实战练习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沁园春.长沙》,抒发的是一种壮志豪情,其感情基调应该是豪迈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但是,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不过,跟停顿一样,速度也不是坚守原则一成不变。为了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可随时有变通的处理方式,务必要灵活运用。正如唱一首歌一样,有人能把歌曲的速度和该停顿的地方处理得宜,也就是诠释得很恰当,就能引起聆赏者内心的共鸣。反之,若把握得不得当,旋律不对或节奏不准,我们就说他唱得不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也可作为朗读技巧的重要参考。(1)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2)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比如《雨巷》的语速就要慢一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3)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注意: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也随之有变化。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句调的升降变化。(1)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恰当,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如:轻轻地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