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赵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chronicatrophicgastritis):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1978年WHO专家会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则称为肠型胃癌的癌前病变。正常的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演变模式胃癌前状态:临床概念,指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的疾病,如: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胃粘膜巨大皱襞症等;胃癌前病变:病理概念,在慢性萎缩性胃的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据报道,国外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为8.6%-13.8%,国内报道是1.2%-7.1%,肠上皮化生随访1-10年的癌变率为1.7%,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2.53%,中度异型增生4%-8%,重度异型增生10%-83%。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饮食结构生活习惯遗传体质分型: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AB型萎缩性胃炎指同时累及胃窦、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鉴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即使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且缺乏特异性体征,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作出慢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2012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①胃粘膜颜色变淡,呈淡红、灰黄,重者呈灰白或灰蓝色。可为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块状分布;②粘膜下血管显著。萎缩初期可见粘膜内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严重者可见粘膜的蓝色树枝状较大静脉;③粘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⑤萎缩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慢性胃炎的胃镜诊断(大连2003)病理表现肠化:出现杯状细胞异型增生:细胞排列紊乱,核仁增大,深染,核/胞比例增大,核仁明显,分裂象常见。腺管结构紊乱,形状大小排列极不规则,可见背靠背现象。直观模拟评分法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临床上常有上腹部及左右肋下胀痛、嗳气频繁、嘈杂不适、不思饮食,时有恶心、呕吐、胃脘灼热、口干、口苦、大便时干时稀、大便不爽、胆汁返流引起的食道或胸前区不适,放射性背部痛、咽部异物感、头痛、失眠等及胃镜下胃粘膜变薄,血管网透见,色泽以白为主(正常为桔红色)。病理学检查腺体萎缩减少,胃电图幅值频率降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是重要的胃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是同义词,后者是WHO国际癌症研究协会推荐使用的术语。胃癌前病变:CAG伴中重度肠化、中-重度异型增生症状上腹不适饱胀腹部隐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恶性贫血等实验室检查胃液分析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免疫学检查X线检查X线胃钡餐检查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无异常发现。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体粘膜皱襞平坦、变细,胃体大弯的锯齿状粘膜皱襞变细或消失,胃底部光滑,部分胃窦炎胃粘膜可呈锯齿状或粘膜粗乱等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CAGCAG根除Hp抑酸/抗酸治疗酒控制酒精、药物减弱攻击因子增强胃粘膜防御功能对症治疗胶体铋剂硫糖铝前列腺素药物等消化酶促胃肠动力剂补充维生素、叶酸等手术治疗中年以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如在治疗或随访过程中出现溃疡、息肉、出血,或即使未见明显病灶,但胃镜活检病理中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可以考虑作部分胃切除,从这类病人的胃切除标本中可能检出早期胃癌。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中有一类型谓之恶性贫血。这类贫血之所以称为“恶性”,在于它除了一般贫血的乏力、耳鸣、心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