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择用药时间生命活动的节律性利用生命活动的节律性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机体节律性对药效学的影响主要内容生物节律性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好比一座时钟,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不由自主的运动。以其预测和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和行为,来适应环境的昼夜周期性变化。这种运动规律是生物体在进化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季节、昼夜等)而逐渐形成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性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性:机体的睡眠、觉醒、体温、呼吸、排便等几十种生理活动都是按生物钟的节律变化的。正常自然分娩较多在早晨5-7点之间病人死亡较多在上午6一10点体温在早2~6点偏低尿量和胃酸分泌是昼多夜少呼吸频率昼快夜慢女孩第一次月经来潮往往在秋末冬初生命活动的节律性人体病理变化的节律性咯血多发生在6~9点或晚上6-12点哮喘较常发生在夜间或清晨胆绞痛、偏头痛的峰值在晚上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峰值在凌晨十二指肠溃疡进食可以缓解痛风病的急性发作期下半夜生命活动的节律性药物吸收的时间性差异药物分布的时间差异药物代谢的时间差异药物排泄的时间差异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药物吸收的时间性差异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滤过吸收的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药物吸收的时间性差异口服吸收的影响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胃肠道生物膜面积与结构、胃排空速度、PH及胃肠血流量昼夜节律影响吸收:人体对多数脂溶性药物以早晨服用较傍晚服用吸收快。如吲哚美辛、舒巴坦、哌替啶等。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药物分布的时间差异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转运到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过程。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血浆蛋白的结合、局部器官血流量、组织的亲和力、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屏障等。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药物分布的时间差异药物在血浆中存在的形式:游离型和结合型。健康成人血浆蛋白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昼夜节律性改变,其峰值在下午4点,谷值在早晨4点。昼夜节律影响分布:如一些弱酸性药物如磺胺二甲嘧啶、环己巴比妥等,在夜间分布容积高。弱碱性药物如苯妥英钠及丙戊酸在上午2点到6点的血浆游离含量最高。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药物代谢的时间性差异代谢:进入机体的药物在药酶影响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影响代谢的主要因素:肝药酶的活性和肝脏的血流量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药物代谢的时间性差异昼夜节律影响代谢:健康受试者仰卧位肝血流量呈昼夜节律性,上午8点肝血流量最高。如:磺胺类药物下午4点给药,血浆峰浓度较其他时间高,但乙酰化率也高,而在凌晨4点、下午2点和晚上8点服药则乙酰化率很低。早晨9点地西泮和N-去甲基地西泮水平较高,提示安定类药物脱羧和水解反应具有节律性。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药物排泄的时间性差异排泄: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器官:肾脏、消化道(胆汁、肠道)、肺、皮肤、唾液腺、乳腺等。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药物排泄的时间性差异昼夜节律影响排泄:肾脏排泄率因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尿液pH的节律变化而呈明显节律性。在机体活动期,肾脏的排泄功能较高,因此人在白昼肾脏排泄率较高。如:苯丙胺为碱性药物,在夜间或早晨尿液pH低时(即偏酸性),药物的尿中含量高;白天因尿pH高,其排泄率较低。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机体节律性对药效学的影响许多药物效应的时间节律性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的时间节律性有关。如在每天早晨6点服用阿霉素,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几乎没有发生;而顺铂在下午6点用药,原本出现的肾功能损害也很少发生。心血管系统的药物效应节律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以早晨4点最高。还发现暴风雨和气压低时,人体对强心苷的敏感性显著增强。如在早晨或遇有暴风雨时注射强心苷应减小剂量,否则易出现毒性反应。机体节律性对药效学的影响β受体拮抗药、钙通道阻滞药、利尿药等的作用均与用药时间有关。在人体,普萘洛尔降压、减慢心率作用白天大于夜晚。说明β受体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