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①同盟会政治纲领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既考查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也综合性地考查了辛亥革命实现中国社会巨变的多方面原因。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孙中山本人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能够投身于革命事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答案】D2.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A.总统B.参议院C.总理D.国民全体【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对《临时约法》内容和实质的认识。《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答案】D3.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所学知识,A、B、C三项均符合史实,D项本身不正确,应该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答案】D4.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②帝国主义各国支持袁世凯③封建专制统治宣告结束④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封建专制结束的标志是辛亥革命,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的标志是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答案】A5.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民主化并没有真正实现,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在制度层面上取得了成功。这种情况出现的标志是()A.中华民国的成立B.戊戌变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D.宣统帝下诏退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制度层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中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重要原则和责任内阁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6.南京既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又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对于南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签订B.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与清政府对峙C.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1912年,袁世凯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能力。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而不是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答案】D7.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A.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反对封建统治C.主张向西方学习D.反对外来侵略【解析】林则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因此A项错误;林则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清朝统治,因此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领导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答案】D8.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解析】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