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文言实词一、专题过关(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史记·滑稽列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揭:揭开B.去我飞亡去:前往C.痛吾两主使不通使:让D.叩头受罪大王罪:惩罚D[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同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义。A.揭:高举。B.去:离开。C.使:使者。]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D[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义。A.“使”均为“派、派遣”;B.“信”均为“诚实”;C.“亡”均为“跑掉”;D.“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掉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3~4题。陆龟蒙字鲁望,元方七世孙也。父宾虞,以文历侍御史。龟蒙少高放,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举进士,一不中,往从湖州刺史张抟游,抟历湖、苏二州,辟以自佐尝至饶州,三日无所诣。刺史蔡京率官属就见之,龟蒙不乐,拂衣去。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虽幽忧疾痛,赀无十日计,不少辍也。文成,窜稿箧中,或历年不省,为好事者盗去。得书熟诵乃录,雠比勤勤,朱黄不去手,所藏虽少,其精皆可传。借人书,篇秩坏舛,必为辑褫刊正。乐闻人学,讲论不倦。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不乘马,升舟设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后以高士召,不至。李蔚、卢携素与善,及当国,召拜左拾遗。诏方下,龟蒙卒。(选自《新唐书》,有删改)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明《春秋》明:精通B.辟以自佐佐:辅佐C.或历年不省省:节省D.篇秩坏舛秩:次序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一不中举:科举考试B.虽造门不肯见造:到,至C.以后高士召召:征召D.及当国当:掌管3.C4.A[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来加以辨析才不至于误选。如果既不知道这个文言词语具体有哪几个义项,也不能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和判断,就很容易误判。第3题C项中的“省”解释为“节省”是不正确的,结合句意可知其应解释为“察看”。第4题A项中的“举”解释为“科举考试”是不正确的,结合语境可知其应解释为“中举”。]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李元谅,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元谅长大美须,勇敢多计。镇国军节度使李怀让署奏镇国军副使,俾领州事。元谅尝在潼关领军,积十数年,军士皆畏服。德宗居奉天,贼泚遣伪将何望之轻骑袭华州,刺史董晋弃州走,望之遂据城,将聚兵以绝东道。元谅自潼关将所部,仍令义兵因其未设备,径攻望之,遂拔华州,望之走归。元谅乃修城隍器械,召募不数日,得兵万余人,军益振,以功加御史中丞。贼泚数遣兵来寇,辄击却之。李怀光反于河中,绝河津,诏元谅与副元帅马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