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第四节一卷冲关的课后练案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湘潭模拟)下列除去杂质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A.除去K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置于坩埚中加热B.除去FeCl3酸性溶液中少量的FeCl2:加入稍过量双氧水后放置C.除去乙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在一定条件下加入适量氢气充分反应D.除去蛋白质溶液中混入的少量氯化钠:加入AgNO3溶液后过滤解析: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使原固体中混有Na2CO3,A项错误;有机反应不能完全进行,C项错误;AgNO3+NaCl===AgCl↓+NaNO3,溶液中会引入NaNO3、AgNO3杂质,且Ag+使蛋白质变性,所以应采用渗析的方法提纯胶体,D项错误。答案:B2.(·广东惠州调研)选用下图所示仪器组合一套可用来测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体积的装置,其合理的连接顺序是()A.1-2-3-4-5-7B.1-2-3-5-4-7C.6-4-5-7D.6-5-4-7解析:测量生成的O2的体积,可以直接把水排入量筒中,不需要连接储氮气的气囊。答案:D3.(·浙江高三月考联考)下表中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或得出正确结论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或结论ASO2通入溴水中,溶液褪色检验SO2的漂白性B向2mL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2min,加入新制Cu(OH)2再加热,无明显现象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不水解C将已燃的火柴头浸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加AgNO3溶液、稀硝酸,出现白色沉淀检验火柴头中的氯元素D等体积、pH同为3的酸A和B分别与足量的Zn反应,酸A放出的氢气多酸性A比B强解析:A项证明SO2的还原性,结论错误;B项操作错误,应在加入新制Cu(OH)2前先加入碱中和催化剂H2SO4至溶液呈碱性,实验才能成功;D项结论错误,酸A放出的氢气多说明酸A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C项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Cl-,从而证明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答案:C4.(·邹城模拟)做完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圆底烧瓶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示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导致的,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不可行的是()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B.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解析:加水稀释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所溶气体的量没有改变,浓度均减小,故不能判断。答案:B5.大胆、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A.探究SO2和Na2O2反应可能有Na2SO4生成B.探究Na与水的反应可能有O2生成C.探究浓硫酸与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中可能有CuSD.探究向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通入Cl2,酚酞红色褪去的现象是溶液的酸碱性改变所致,还是HClO的漂白性所致解析:因为H2O中O若变成O2,则氧元素价态升高,水是还原剂,但单质钠只能作还原剂。答案:B6.用铁制备较纯净的三氧化二铁,下列实验方案最好的是()A.使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缓慢氧化B.铁在氯气中燃烧,加水溶解,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C.使铁溶解于稀硫酸,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D.使铁与足量稀硝酸反应,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解析:A项,最终生成铁锈(氧化铁水合物);B项,Fe――→FeCl3――→Fe(OH)3――→Fe2O3,方案合理;C项,Fe――→FeSO4――→Fe(OH)2,Fe(OH)2在空气中加热时部分氧化为Fe(OH)3,分解产物中既有FeO,又有Fe2O3等;D项,Fe与HNO3反应产生大气污染物NO。答案:B7.下列相关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相关实验预期目的A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大理石粉末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反应探究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B把装有颜色相同的NO2和N2O4混合气的两支试管(密封)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C在蔗糖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探究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D两支试管中装有等体积、等浓度的H2O2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