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东方论坛2007年第4期饭局的功能与过程——一种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张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本文从饮食人类学的视域切入今日中国最普遍的饮食现象——“饭局”,并以功能和过程为视点对“饭局”进行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式“饭局”虽因参加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但由于中国人文化中的“差序格局”因素,导致饭局参加者总有强化彼此间情感关系的意图,而对“饭局”前、中、后的过程分析也显示:合食式“饭局”其特有的多种互动因素已成为增强参加者情感成分的最佳媒介,它拉近距离,润滑关系,最终使得“饭局”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交往方式。关键词:饭局;功能;过程;饮食文化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4-0119-05作为人类学的分支之一,饮食人类学通过研究人类的饮食现象来窥探其背后深藏的文化意义。本文拟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饮食现象——“饭局”,因为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从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而“饭局”则是今日人们最普遍的一种交往方式。根据《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2005年度报告》表明,有46.44%的被调查者选择聚餐作为自己的社交方式,而排名仅随其后的体育活动和卡拉ok却只有13.00%和12.12%的被问者选择①。这份涉及3785名自15至65岁、分别来自城市、小城镇或周围农村地区当地常住居民的研究报告,从一个宏观的层面展现了“饭局”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渗透性。如何以人类学的视角,浸入“饭局”文化之中、进行内部的窥探呢?在此,英国现代社会人类学大师布朗与马林诺夫斯基分别创立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功能主义可为我们的探究带来有力的学术启发。一、从结构-功能主义看饭局的功能:展示社会秩序受斯宾塞和涂尔干影响颇深的布朗关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中维持自身,在他看来,“所谓‘功能’,指的是某个制度对社会整体中的延持起作用,犹如动物体的器官对动物体整体的作用一样”[1](P115),从这一角度出发,最早起源于祭祀的饭局可以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仪式而存在,它展示社会秩序,体现社会关系。在相同的时空中,多人围坐一桌共同进餐,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体现出气氛融洽、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但宴席座次、侍应顺序等差别又透露出“和”中之“异”——饭局参加者的不同社会身份来,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展现出既有的社会关系。如果将饭局依据参加者的身分划为公务饭局收稿日期:2007-06-02作者简介:张梅(1977-),女,安徽芜湖人。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①参见《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2005年度报告》中的图表《中国居民社交参与情况》,该数据来源于多项选择题。转引自秦颖、沈旻,《中国人的沟通模式:在小圈子里转圈圈》,见http://www.horizonkey.com/showart.asp?art_id=514&cat_id=6,查询日期2007年3月2日。120和民间饭局两大类,那即使在后者最为随意的家庭聚餐中通常也要按照辈分、以老为尊来安排座次,而公务饭局中的正式宴会以及民间饭局中的婚宴等就更以繁复的礼仪来塑造、强化既有社会关系了。如“饭局”中规格最高的“国宴”通常由国家元首为国家庆典或外国国家元首的来访而举行,“按规定,举行国宴的宴会厅内应悬挂两国国旗,安排乐队演奏两国国歌及席间乐,席间主、宾双方有致词、祝酒”,座次安排一般以地位高低进行排列,国宴主人的右边是作为第一主宾的外国元首,左边是元首夫人,其余则以第二主宾席为起点,以顺时针为序直至末座。民间饭局中的婚宴作为一种成人仪式的象征,同样有着复杂的程序。当下城市青年的酒店(或饭店)婚宴,先要经历新人迎宾、新人入场、主持人介绍、主婚人致词、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人交换婚戒、三鞠躬、向父母敬茶、父母代表祝福、新人开香槟、切蛋糕、喝交杯酒、席间游戏等程序,然后婚宴才正式开始,宴会期间还有新娘更换礼服、新人逐桌敬酒、最后谢客、送客等环节。诸多的环节虽然在表面上拉长了“饭局”的长度,不无冗余之感,但实际上,繁杂的礼仪让所有来宾见证了新人间婚姻关系的成立,表明新郎新娘即将以正式的夫妻关系进入他们的社交圈,同时,新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