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第一部分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一、下边这段文字,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不能改动文字和标点)。不必重抄原文,可在需要调整的语句(包括标点)底下画横线,然后勾画到恰当的位置上。(2分)一切科学的研究,就其来源说是实践,就其功用说是指导实践。但是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如果科学研究离开了指导实践,它还有什么用呢?语言科学的研究最终也要归结到指导运用语言的实践上来。--当然,对于指导实践不能理解得太狭窄,有的研究课题在指导实践上不是那么直接,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二、运用下边这段文字材料,回答问题。(6分)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冲shí掏挖,山体常常崩tā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xié带搅拌,变成nián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1.按照文中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汉字。2.根据上文所述,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是:A.;B.;C.。3.根据上文提供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严密的定义(写在线里,连标点在内不能超过45个字)。泥石流是:三、下边三道小题,是给12首诗歌进行科学分类的。试在横线上填写诗题前的号码,在括号里填写诗的类别。(6分)①木兰诗⑦天上的街市②回延安⑧梦游天姥吟留别③石壕吏⑨王贵与李香香④伐檀⑩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⑤有的人(11)一月的哀思⑥卖炭翁(12)杜少府之任蜀州1.A②⑤⑦⑨是();B是(),其中是律诗,是绝句。2.A是文人创作的诗歌;B是()。3.A是();B①③⑥⑨是()。四、下边(1)(2)(3),是从三篇文学作品里节选出来的片断(字母代表作品中的人物)。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1)A:(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B:(接过支票,把它撕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A:你不要太固执。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B.望着A,一句话也不说)(2)C把金路易铺在桌上,D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象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3)E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1.填写表格:序号人物是谁篇名作者(1)AB《》(2)CD《》(3)E《》2.从前面三段文字中各选出两个描述人物动作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并说明这些词语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哪一个侧面(填入括号内):人物B①;②。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一面。人物D①;②。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一面。人物E①;②。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一面。第二部分阅读(60分)五、阅读下边这篇文章,然后答题:括号里的文字是注释。本题共11道小题,凡选择题一律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25分)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