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治疗(positivepsychotherapy)姓名:陈彬彬学号:20150411006简介•起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创始人: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NossratPeseschkian)(德国著名精神科专家、心理治疗专家,1933年生于波斯,1954年定居德国。早年曾在德国、瑞士、美国等地接受心理治疗培训,1960年开始在法兰克福和美因茨大学接受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专业训练。1969年在德国威斯巴登开设心理治疗诊所,开始创建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发展:1978年,德国积极心理治疗协会(GDPP)成立,这是积极心理治疗的第一个国家协会。1991年,积极心理治疗国际中心(ICPP)成立,1996年正式注册为非营利性机构。目前,积极心理治疗已经发展为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明确治疗方法的范式,在当今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心理治疗界引起广泛关注。并在学校教育、企业管理、社会服务、家庭生活、国际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得到积极应用。•一条价值主线•两大基本能力•三项基本原则•四类矛盾冲突•五个操作阶段•六个主要特点一条价值主线—积极•positive来源于拉丁语positum,表示整体、事实的意思,即看到事物的全部面貌,包括好坏、正负面。•任何问题都有正方两个方面,只要人的视角足够全面,就能从冲突问题中看到潜能,从困顿中看出希望。•该理论提倡:治疗师应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注重激发来访者的积极情感,用积极情感化解消极情感,或在消极情感中寻找积极的成分,在此基础上激发个体自身的内在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使其成为一个健康人。两大基本能力认识能力感知觉理性思维学习能力直觉(灵感)爱的能力自我同一性与他人关系与群体关系与“原始我们”关系(宗教观、世界观)积极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充分挖掘人的这两大基本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积极目的。三项基本原则希望面对问题时,不仅看到其负面影响,也要对它进行正面的诠释,新的问题往往预示着新的机会。治疗师应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把症状和潜能分开,逐个解决问题,唤起来访者康复的信心和希望平衡佩塞斯基安通过跨文化研究,发现了人类共同的东西,即人生的4个方面(自我感觉、工作、目标、思想和行动)。任何一个方面被关注过多或过少,丧失了基本的平衡,人就会出现问题冲突。因此,积极心理治疗要让来访者保持、恢复和建立新的平衡磋商提倡兼容并蓄,积极心理治疗是多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整合模式,注重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进行对话性的磋商和建设性的合作,善于运用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使治疗富于弹性。四类矛盾冲突积极心理治疗躯体/健康借疾病逃避(肠胃不适等躯体反映)询问来访者同自己的关系成就/职业借工作逃避(工作狂)同职业关系未来/直觉借幻想逃避(焦虑、妄想)同未来关系联系/人际关系借人际关系逃避(社交恐惧或社交狂)同伴侣或周围他人关系五个操作阶段•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处境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这五个阶段组成积极心理治疗的主导疗法,其操作程序可以根据来访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治疗过程中可以随时借助东方寓言故事进行辅助引导治疗,启发来访者做出积极解释。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师帮助来访者获得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待自己处境的能力。要求来访者观察并记录自己具体的冲突场合,填写冲突场合的实际反应和可选反应记录表。引导来访者看到冲突以外的其他东西。调查阶段来访者根据鉴别分析调查表,确定自己及冲突伙伴在各个行为领域的积极品性或消极品性,得到自己和伙伴在品性、行为方式和能力方面较为系统全面的图像。治疗师根据来访者完成的鉴别分析调查表,从现实能力的角度,针对来访者对冲突伙伴或冲突场合的态度进行鉴别,向来访者说明其在体验或行为方面产生絮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片面的重视个别现实能力,而忽略了其他现实能力。来访者往往认为自己的态度是由个性决定,无法改变。治疗师应帮助来访者澄清这些态度的生活史来历,一旦了解了产生这些观念和误解的背景,来访者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可以控...